1 问题的提出 家族企业被认为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最保守的估计,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 在全世界企业中占了65%~80%之间,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1]。 家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其形态在不断变迁,最终走向企业社会化[2],如瑞士的劳力 士(Lolex)公司和美国的杜邦公司(年龄都超过200岁)、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也有100多 岁),它们在历经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实现了社会化的“蜕变”,步入了良性发展 的轨道。中国也有不少企业初步实现了社会化,如成为上市公司的太太药业、天通股份 、希望股份等。 但大部分家族企业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或夭折,或长期停留在某一阶段。研究表明,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只有33%的家族企业能传到第二代,其中只有2/3的企业走 完第二代,只有13%的企业走完了第三代[3]。可持续发展成为家族企业无法逾越的问题 ,特别在家族企业的成长初期,威胁和危机最多、变革最剧烈、死亡率最高,是一个名 副其实的“成长危险期”(如图1所示),据统计,70%左右的企业无法超越这一阶段。如 在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家族企业,在经历了大约10年的飞速发展时期, 到20世纪90年代大多已销声匿迹;而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 末大多数也是同样的命运,例如巨人、飞龙、三株、爱多等。因此,中国有“富不过三 代”的民谚,欧洲有“三代人木履传木履”的传说,南美有“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 的儿子,要饭的孙子”的讽喻。因此,有必要思考家族企业在经历了怎样的一条成长路 径后才能成为“寿星”。
目前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非常有限。理论界忽视家族企业变迁模式的研究,在很大程 度上是受钱德勒的影响。钱德勒在研究了1840~1940年这100年间美国企业的发展史, 得出这一进程实质上就是经理式企业逐渐取代家族制企业的历史[4]。在钱德勒看来, 家族制企业是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的经理式企业相对立的。钱德勒的研究得 出了正确的结论,即家族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经理式企业(笔者在这里称为企业社会 化)。然而,这让很多人忽视了对家族企业成长路径的具体研究,他们把家族企业的变 革,简单地理解为“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售股 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家族经营,构建公司治理机制”。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 粉碎家族制,家族企业就可获得新生。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而言绝对站得住脚,但是它的 致命之处是把结果当成过程,没有考虑家族企业成长的具体环境及变革的时间、空间和 方法,因此要真正摆脱家族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是有害的。这也是近几年理论界曲高 和寡的主要原因。 为此,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家族企业变迁问题,找到一种适合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变 迁模式,避免从上演到谢幕“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悲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 义。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家族企业外在形式的变化,来认识家族企业的变迁路径,进而界 定适合家族企业成长的变迁模式,这是笔者所提供的一种思路。 2 家族企业变迁模式分析 考察各国企业的演进史,不难发现,许多大公司的前身都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 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超越和演变过程。为分析方便,可以用 2个影响变量“所有权集中度”和“经营管理权集中度”来分别表示家族对所有权、经 营管理权掌控的大小,集中度越高表示家族拥有这一变量掌握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由此,可将家族企业分为9种形式,家族企业外在形式图谱如图2所示。
(1)原始型家族企业又称家庭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都被家庭所完全控制,以饮食、杂 货、文具、日用品的小商店以及小工厂居多。规模小,生产经营产品单一;出资者常常 是管理者、操作者一身三职,主要雇佣家庭成员。 (2)古典型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以家族血缘关系对企 业实行全面控制。企业规模一般在数十人或更多。企业主掌管大权,次要管理职位则由 其家族成员担当。采用人治管理方式。特殊形式是原始型家族企业。 (3)规范型家族企业是指由家族成员掌握全部或大部分所有权,并掌握主要的经营决策 权,是家族控制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混合企业。家族控股,决策体现家族意愿,但内部 管理纳入到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轨道。 (4)自主型家族企业是家族股份虽较多但股权比较分散,同时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 现代家族企业,家族拥有优势所有权,但经营决策权交由非家族成员支配,如福特公司 。 (5)纯经营型家族企业实则是由“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产权在法律 上并不集中于家族,但在实际运行管理上具浓厚家族色彩的企业。如中国的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纯经营型家族企业指国有独资企业。 (6)合作企业表现为由几个人共同出资,以一人为主的共同管理的企业。 (7)公众企业则是指股权高度分散,经营管理权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 综观各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家族企业的变迁模式可概括为 以下几种(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