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的兴衰与社会资本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东辉,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 授。(湖北 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乡镇企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与经济现象,经历了八十年代初的兴起,九十年代中后期 的衰落,乡镇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制,现在又重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 置。在乡镇企业的兴衰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政治环境,社会资本发 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乡镇企业发展概况与社会资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乡镇企业在这一时期得到 了惊人的发展,198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675.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5%, 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推动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加农村居民就业与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等各个方面都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 展速度,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其开始 暴露出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发展遇到了瓶颈,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了,甚至一些企业陷入 负增长的困境。经过阵痛后,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开始改制和调整,目前乡企改制仍 在进行,而且初见成效,重新焕发出活力。经济发展自有其规律,渡过萧条期必将迎来 复苏,复苏之后便是繁荣。

      关于社会资本的论述很多,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它进行了不同的 界定。本文采用的是法国学者布迪厄的概念。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真实或虚拟资源 的总和”,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长久关系网有关,而且这些关 系是或多或少被体制化了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了的关系网”的占有而 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是与某个团体成员的身 份相联系的,获得这种会员身份就为个人赢得“声望”,并进而为获得物质的或象征的 利益提供了保证。[1](p29)

      中国农村的社会资本有两种特别重要: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是一种多线的 具有持久性特征的社会关系,处于其中的人们相互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及相互间的信 任不是通过法律或正式的规章制度建立,而是通过习惯或传统得以确定和保证的。[2]( p85)地缘关系的形成源于村庄的封闭性及其流动人口的有限性,村庄中的人与人之间结 成了一种广泛而封闭的社会网络。[2](p96)现有的研究认为社会资本的正功能有三个: 一是社会控制的来源;二是家庭支持的来源;三是通过家庭外的网络获得的收益来源。 同时社会资本也有其消极功能:1、排斥圈外人;2、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3、限制个 人自由;4、用规范消除差异。那么我国传统的社会资本又是如何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 发挥其正负功能的?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与传统的社会资本

      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中 ,我国的重工业化战略使社会经济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而拥有绝大多数人口的乡 村却一直在承担着一个农业国家在短期内发展现代化大工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 乡镇企业在起步阶段是没有多少社会经济资源可利用的。但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 国企所无法比拟的成就,在乡镇企业兴起之时,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 初,农村传统的社会资本,即关系型资本在乡镇企业同外界的市场交换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

      仔细观察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结构、管理不难发现,在乡企中家族成员或同乡 、朋友等社会关系是作为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资源进入,它对乡企尤其是私人所有的乡 企成长的意义十分突出。据研究,中国的私企约71.2—78.68%建立于亲缘和准亲缘关系 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50%以上和企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90%以上的工人通 过亲缘或准亲缘网络进入企业之中,私企至少有1/6的资金来源于社会网络(不包括银行 借款,实际上大量的银行借款也是通过社会关系才得以运作),至少30%的原材料和进货 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且处于亲缘地缘关系网络中的乡镇政府也大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 题,为企业疏通各种渠道,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优先配置资源。[2](p96)

      这种社会资本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渠道。在完全市场交换中,交易双方只存在 工具性关系,买卖双方只认价格不认人情,社会关系介入市场交换后,形成网络交换, 交换发生前,双方都要问“他和我什么关系?”所以说,在网络交换中,双方不仅是一 种物的关系,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利益约束机 制很不健全,人们还难以建立普遍的信用关系,不具备发生完全市场交换的环境,人们 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不信任感较强,达成某种交换需要更多的讨价还价,因此交易成 本较高。而以血缘、亲情、熟人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尽管局限于一定的圈子里,但它可 以缩短人们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过程,节省交易成本,能够使企业在机制不健全的条件 下得到所需要的资源。而村庄是一个由亲缘和地缘等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的网络,处 于其中的个人愿意为其做出贡献,所以村干部和农村精英在起步阶段为乡镇集体企业无 私奉献而不计较报酬的事例屡见不鲜。

      西方产权理论认为,我国的乡镇企业在本质上其产权是模糊的,这使管理及领导阶层 没有动力为乡企的发展作努力,即其激励机制不健全。但事实证明却相反。原因之一就 是西方产权理论忽视了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作用。[2](p163)根据博弈论我们知道,因为 乡镇企业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成的网络中,这些社会资本将导致合作解的出现, 它们能使个人自愿为乡企这个乡村中局部的公共物品的供应做出贡献。产权理论仅把激 励局限于经济方面,但对个人的激励可源于经济方面,也可源于社会或文化方面。我国 乡企的产权不明晰,但其权力的行使往往遵循某种习俗,其权力的明晰是在文化上的, 权力双方无正式契约,但操纵者和被操纵者都知道它的界限。对他们而言,惩罚和奖励 不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支持和服从,即社会资本具有和产权相同的功能, 也能将单位和个人行动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这也是乡镇企业最初兴起的基础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