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研究新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文革,中国农业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主任,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094); 陆善勇,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原文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国内外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总的来说,如同西方主流现代企业理论一样,我国国内的主流观点也倾向于否定家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并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家族企业的演进方向。但是国内外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意味着,家族企业的存在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们并不必然需要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关于家族企业的制度演进,尽管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越来越具有现实解释力的观点或概念,但是总的来说,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比较系统而普遍令人接受的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说明家族企业的演进目标(模式)、途径和条件。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组织制度形式是家族企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有民营企业150万家,其中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显然,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极有必要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提供家族企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对策建议,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制度支持。

      一

      事实上,国内外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

      (一)西方理论界主流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忽略是令人吃惊的。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99)就曾指出,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它们很少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1]。西方理论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管理咨询的角度对家族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此类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所以也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成熟,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尚处于幼稚阶段。从1996年开始,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才开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具体来说,西方理论界对家族企业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领域:1.家族企业系统研究(Donnelleg,1964;Levinson,1971;Barry,1975;Hershon,1976;Gersick,1999)。2.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研究(Neubauer,1998;Ieach,1999;Cadbury,2000;Berghe和Cachon,2001)。3.家族企业的企业管理研究(Ellington,1996;Leon-Guerrero,1997;Payne,1999)。4.关于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Beckhard,1993;Gersick,1999;Astrachan,2000;卡洛克和沃德,2002)。5.家族企业继承研究(Davis,1996;Gersick,1997;MeCoaugh,1998;Smith,1999;Berghe和Carchon,2002;Bukart,2002)。6.家族企业融资模式偏好研究(Hutchinson,1995;Neubauer和Lank,1998;Maherauh,2000;Marchirsio,2000)。7.家族企业女性家族成员的地位与作用研究(Rowe和Hong,2000;Ericssion,2001;Cole,1997)。8.家族企业国际化研究(Okoroafo,1999;Davis和Harveston,2000)。9.不同地区家族企业特征与行为研究(Gildling,2000;klein,2000;Davis,2000;Donckels和Lambrecht,2000;Sharma和Rao,2000)。但是对家族企业制度演进的研究,西方学者很少涉及。这也许是受到主流企业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主流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例如美国的主流学者就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经济大国,就是因为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桎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依赖才能而不是血缘去选择企业领导,家族企业会不惜牺牲经济增长以保护自身利益,任命不合格的亲戚担任经理而毁灭股东的价值[2]。

      (二)我国国内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仍不成熟。特别是1998年以前,我国国内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较少,这部分是因为在人们内心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歧视”(陈凌,1998),部分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家族企业仍然以一种变相的或潜伏的形态存在(储小平,2000)。在研究的内容上,由于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过多地侧重于东南亚家族企业的研究(王绪圻,1997;庞道满、胡军,1998),而对于国内家族企业的研究不多[3]。199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私营经济被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占民营经济绝大多数的家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献才逐步增多。不过,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有关家族企业制度演进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内在对家族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态度上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完全低效的企业组织,所以它必然要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例如王明琳等人(2003)认为,家族企业制度难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资源的瓶颈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张的羁绊[4]。这是因为:(1)家族企业股权结构的一元化、封闭化使得企业难以建立公众的价值认同,外界也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资信等级,限制了企业的融资及其资本运营。(2)所有权和经营权严重重叠,集权化的决策体系,缺乏有效的内外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企业难以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由此造成的经常性决策失误是一种制度安排上的错误。(3)低层次的人才结构。由于家族企业成员几乎占据了企业所有重要的职位,加之业主对家族成员以外的员工缺乏基本的信任,阻止了优秀社会人才进入企业,导致家族企业的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对外封闭性,无法形成动态的人才代谢机制。(4)软约束的传统家族伦理组织原则,使得企业即使有规章制度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戴圆晨等人(2001)也认为,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应焕红(2002)则认为,除了一元化股权结构的问题之外,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还有如下缺陷[5]:(1)内部产权边界模糊,为日后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纠纷埋下隐患,增大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困难;(2)流量产权虚设,即原有产权即使是清晰的,但是由于这些出资人同时也是经营者,其职位、能力、贡献可能不同,而在企业增量收入上只考虑原有出资的比例,很少考虑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特殊贡献,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壮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