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世界各国,企业的开办都要经过一些程序。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核准制,企业的注册和开业很容易。在《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以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开办很难,要经过很多的审批程序,交纳很多的费用,政府的审批也都有貌似合理的理由。同时,在很多领域,民营经济很难与国有经济公平竞争,对民营经济存在很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一些领域即使对外资开放也不允许国内民营经济进入。本文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在简短的引言之后首先是管制目的的分析,介绍关于管制动机的相关理论;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我国民营经济的市场限进状况;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市场限进成因的分析;在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总结。 一、管制动机的理论回顾 市场准入属于政府管制,为了分析市场准入的成因,我们首先应该看一下政府管制的动机。 在G.J.Stigler等人的经典著作(G.J.Stigler and C.Friedland,1962;G.J.Stigler,1971)发表之前,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管制是仁慈的政府出于满足全社会的需要、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A.C.Pigou,1938)。这也就是“援助之手”(helping hand)的观点。 但是,这一观点却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行为主体总是尽可能地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相违背。同一个人在市场中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难道到了政府部门就会成为一个追求全社会效用最大化(假设这一效用函数存在)的完全的“利他主义者”吗?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政府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社会的利益,但个人在各种情况下总是在尽可能地满足个人的效用。Stigler等人的研究表明,管制通常是被管制产业自己争取的,管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管制产业利益服务的。这就是管制的“俘获”理论——管制机构总是被受管制机构俘获(Capture)。 Stigler的理论随后被Richard A.Posner(R.A.Posner,1974)和Sam Peltzman(Sam Peltzman,1976)所发展和一般化。管制是相关利益各方(受管制产业、消费者、政客和官僚)斗争和博弈的结果,受管制产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政客和官僚追求个人效用(包括选票、经济收入、预算经费等)最大化。和消费者相比,受管制产业由于成员较少,易于组织,因而在争夺政客和官僚的斗争中更容易获胜,所以管制更多地是有利于受管制产业。 由于政府具有管制的垄断权,这种权力同样能够产生租金。如果管制机构受到的监督和约束较少,管制就会主要被官僚用来寻租,牟取个人私利,此时管制的动机就成为寻求租金的最大化。西方学者用“收费站模型”(tollbooth)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时,管制和管制机构就成了“攫取之手”(grabbing hand)。(Simeon Djankov et al.,2002) 作为管制的一种类型,进入限制的动机同样需要用上述理论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我们将在下文指出。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现状 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是除去国有(包括国有控股)经济成分、“三资”成分之外的经济成分,主要也就是集体、个体和私营、联营、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部分指标见表一。 表一 与民营经济有关的几个指标(单位:%) 年份预算财新增预算城镇就 城镇新增 民营经 民营经 民营经 政收入财政收入业人员 就业人员 济在第 济在第 济在第 中来源中来源于中在民 中在民营 产业增 二产业 三产业 于民营民营经济营经济 经济中就 加值的 增加值 增加值 经济的的比重※中就业 业的比例 比重的比重 的比重 比重 的比例 ※ 1979 14.8 95.2 96.322.120.9 1980 16.1 127.1 23.8 96.122.620.0 1985 28.0 59.1 29.8 97.237.632.0 1987 30.1 98.0 30.0 97.042.732.0 1988 32.3 62.0 30.0 31.4 96.845.332.0 1989 34.4 50.9 29.8 -0.8 96.846.629.2 1990 33.3 21.8 37.7 89.3 96.746.125.5 1991 33.1 30.7 37.2 11.9 97.144.928.2 1992 32.8 30.7 36.8 14.8 97.249.530.1 1993 35.6 47.9 37.9 91.1 97.354.330.3 1994 37.2 44.9 39.1 56.8 97.26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