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技术引进的质量控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福义,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长沙410205); 生延超,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原文出处: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加入WTO之后,外国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导致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很难与外国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就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在进行技术进步战略选择时,不能背离我国的经济状况、要素禀赋结构以及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企业应该采取的技术进步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用内生增长模型来分析技术引进的质量控制。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WTO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制定和实行,将大大促进以资本为主的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国际投资已成为将国家经济整合为有机的全球经济体的重要途径。在此情况下,中国在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落户国内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民营企业强劲的发展活力以及灵巧的机制使之更有条件“走出去”。并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春天的到来,也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关键是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其核心技术,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结合内部和外部条件,积极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战略,消化吸收以形成竞争能力,发展壮大民族经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一、有关技术进步的文献回顾

      日本的斋藤优提出了国际技术进步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的需求(Needs)与该国的资源(Resources)关系的制约,这种关系即NR关系,为满足需求(N),就需要资源(R),即技术、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如果二者不协调就形成了“瓶颈”,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NR关系的不协调性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因此,在技术落后的国家发展本国经济,一靠本国技术创新,二靠引进国外技术。斋藤优的NR关系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进步的机制、方式等,提出了国际技术进步的宏观模式。

      拉格曼、巴可利和卡森把内部化理论运用到技术进步上,他们在对跨国公司内部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出口——FDI——技术转移”三者统一的选择模式。拉格曼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最为有利,可以使专业技术通过内部化而不致于泄露。曼斯菲尔德的技术选择论认为企业能在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有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一般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的选择是不得已的行为。邓宁(1981)把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三者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技术转移是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技术转移是因为该企业的内部市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国外区位优势还不十分明显,进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FDI又不宜,只能选择技术转让,以牟取最大利润。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其实,选择论的技术转移与产品生命周期论关系密切。邓宁的理论就是受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迪而演化形成的。这种理论把国际技术进步机制看作是企业在某个周期对内、外条件加以权衡的结果。

      二、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战略模式分析

      企业技术进步战略是指民营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如企业的资金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采取方式方法的组合。我国民营企业可选择的技术进步方式主要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企业研究与开发。但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这需要全面权衡上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在技术进步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策略,达到企业技术进步的最终目标——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战略选择有两类因素:内部能力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行业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如行业状况: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行业的景气程度,垄断状况等;以及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如市场份额、规模经济性、价格优势、财务地位、产品质量及销售手段等。外部环境因素固然重要,但决定企业技术进步战略选择的还是其内部能力因素,企业的内在能力因素主要有:一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实现。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以资金能力支撑,为支持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技术创新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组织结构中发生的,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组织结构决定了技术进步的不同性质。

      影响企业技术进步战略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我们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分析这些因素以及后面的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与决策方法。一般把评价对象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在实际应用中,对层次划分不限于三层,每层仍可分层,但处理方法一致。

      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评价方法,企业技术能力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1)人员能力;(2)信息情报能力;(3)生产设备能力;(4)组织协调能力;(5)技术储备能力。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评分可计算出技术能力的综合指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1)企业R&D能力;(2)市场营销能力;(3)制造能力;(4)资金能力。由此可计算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我们一般用战略计划、企业形象、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发展观等五个指标来体现不同企业的文化与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企业以上五个指标的评分加权就可得出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得分Ico。运用加权和的方法,计算企业技术改造的综合评价指数,同理可得企业技术引进的综合评价指数、企业R&D综合评价指数。通过计算企业技术改造综合评价指数、企业技术引进综合评价指数和企业R&D综合评价指数,比较这三个指数值,最大者即表明企业选择该战略的有利因素较其它两项多,获得成功的机率较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