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学术研究的初步描述 罗卫平 摘要:本文用数据呈现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细述了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之后,指出,国内美学与现代性研究中,现代性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美学思考的背景,其真正旨归是美学命运的忧思。 关键词:现代性/美学/数据/多面性。 恰如学界新贵,美学与现代性问题非常强硬地介入学人论域。作为20世纪思想界的关键词,现代性进入美学研究领域,是自然发生的。而美学的合法性,以及美学何为,必将在这一背景下被质疑、重思和确证。而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经历必然使现代性与美学讨论愈加复杂。在美学与现代性的研究中,我们都将因为问题的扑朔迷离而痛苦,但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我们又必须担当。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的美学与现代性研究资料作一个简单的统计,勾勒最近几年来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基本背景,基本方法是统计学。 著作资料来源:北京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万圣书园,北京风入松书店,北京国林风书店 几点说明: 1.调查对象是自2000年以来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2.在著作统计中,提及现代性与美学问题的论文集,或者个人文集,也计算。如《美学年鉴》,如汝信、王德胜等编《中国美学》等。 3.焦点在于美学或者艺术的现代性,美学在现代社会的痛与呼。但并不排除关于具体艺术门类现代性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统计,比如,关于文学现代性,或者戏剧现代性的研究等。附有简略论述。 调查结果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目的是直观地说明现代性视域下美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首先关于2000年来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情况(注:表格中“美学”一栏与文学、话剧、电影分开,他们之间是平行关系,而不具隶属关系。所谓“美学”是现代性视域下美学与艺术一般理论的研究,而关于文学、电影以及话剧等论著是研究当这些具体的艺术门类与现代性相遇时,面临的转变的处境、命运与发展际遇。如,人们思考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话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性生存。同样,人们也会在电影的叙事中惊异现代性呈现的样态。): 时间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总计 栏目 译著 汉语写作 译著 汉语写作 译著 美学 1 3 2 5 2 7 2 22 文学 2 1 4 1 4 12 话剧 1 1 电影 1 1 总计 1 5 3 9 2 9 7 36 就总体而言,2000年至今,五年时间,汉语学界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研究一直保有相当热情,论著颇丰,重要的国外资源也被译介过来。2000年有关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著述只有一本书。2001年,有8本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出版,2002年论著增至11本书,2003年为9本,2004年至今已经面世的著述是7本。 就译介情况而言,2000年出版的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论著,是利奥塔的《非人——时间漫谈》,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美学与现代性的专著。2001年的译著有三种:蒂埃里·德·迪弗的《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湖南美术出版社),考察了现代性视域下的现代艺术状况,并且为其合法性辩护;伊夫·瓦岱的《文学与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近五年来,惟一一本研究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译著;乌尔里希·贝克等著《自反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商务印书馆),论及“自反现代化”的涵义,触及了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层面。2002年的译介虽然只有两本书,但是这两本书对于国内学界的美学与现代性思考影响巨大,即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以及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其实,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国内学界对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问题意识和话语表述方式。人们对两本书的内容耳熟能详,恕不赘述。此后两年,美学界的现代性译介暂告停滞。 汉语学界本身对于美学与现代性的研究,以美学与艺术的一般性研究为主,兼顾文学、话剧、电影等具体艺术门类研究。当与现代性相遇时,无论是总体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艺术门类研究,都急于重塑自身的合法化基点,力窥自己的命运,毕竟,谁都不愿意被风吹浪打去。2001年,除了上述的译介之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一般性研究有吴予敏的《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王一川的《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大出版社),以及刑建昌的《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安徽教育出版社)(注:其实,邢建昌的这本书,并不直接涉及现代性与美学的研究,但是由于其题目符合现代性与美学的双重标准,并且在行文中紧扣美学的命运思考,所以作者将之纳入统计。)。2002年,莫其逊的《美学的现实性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杜卫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现代性研究》(注:该书的出现说明国内美学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已经进入美育领域,国内美育研究者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并不忧伤,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重整旗鼓的机会,立志挥舞大刀长矛杀将一阵。),杨平的《康德与现代中国美学思想》(注:该书追述了康德的三个美学命题,即审美无利害性、审美自由和审美人生,考察康德在中国美学现代性中的意义。康德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性美学开启者,对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东方出版社),张法的《文艺与现代性》(湖北教育出版社),杨春时的《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缔造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高峰。2003年,王义军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及包亚明的《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乃扛鼎之作。李庆本在其《跨文化视野——转型期的文化与美学批判》(中国文联出版社),辟专节论述中国现代性美学话语的生成,并且讨论了王国维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的地位和价值。沈语冰在其《艺术与哲学:十年论集》(中国社会出版社)中,从书法和绘画等具体艺术门类的现代命运思考,导向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深度致诘。而汝信和曾繁仁编《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中的年度话题就是对于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专论,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民族性问题。是年,有两篇博士论文为美学与现代性研究注入新鲜气息,即何兰萍的《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与现代性体验》和宋旭红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巴尔塔萨神学美学》。2004年,美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般性著述已出的有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而汝信和王德胜编的《中国美学·第一辑》(商务印书馆)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