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态

——兼论“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1]的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麻天祥,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詹志和,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正一反一合”三个阶段,即经由以“客观论”和“主观论”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美学特殊性的“主客二元合一论”阶段。美学本体论之所以走向这样的终极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状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探讨当前美学理论形态逐渐从“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转型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很有裨益。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一、导论: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

      就美学理论形态的哲学界分而言,中国当代美学思潮在近十余年间表现出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即:逐渐由奠基于主客二元观念之上、以统辖整个美学学科为目标的“本体论美学”,转向力图摆脱二元思维模式,强调“主体间性”也即多元之间平等、互动关系的“存在论美学”。这种转向曾以众多名义呈现,如“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超越美学”、“生态学美学”、“否定主义美学”、“张力论美学”、“整体论美学”……等等[2],既可谓“众声喧哗”,也堪称“百花齐放”。眼下,发展“当代存在论美学”,已经成为中国美学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当代美学学科建设应在综合比较方法的指导下,以当代存在论美学为基点”,它“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一美学轨道”,“要求人们以‘悬搁’功利的‘主体间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人自身,使之进入一种和谐协调、普遍共生的审美生存状态”[3]。 这个基本的发展嬗变态势与现代西方美学经历过的情况大致相仿。

      美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向,自有其深广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背景和原因,而如果就美学理论形态自身的逻辑演绎而言,则这种转向实际上也是美学本体论问题发展到“二元合一论”这个终极形态之后的必然趋势。本体论美学的根本立足点一旦由“一元本体”转变为蕴涵着平等性和互动性的“二元关系”,并且关于后者的理论阐释还得到了充分详尽的展开和成熟精致的演绎,就意味着存在论美学的接踵而起。正因为有这样的相关性,以二元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美学本体论问题眼下虽然不怎么“时髦”,却也仍然不可忽视。叶朗教授主编的、理论思考显然是面向21世纪的《现代美学体系》中说:“许多重要的美学家都指出”,即使是“细节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以本体问题为最终目标的,尽管现在有人似乎要把本体问题暂时搁到一边存而不论”[4](P16)。加之,由于中国美学界对西方哲学中Ontology这个概念的翻译和理解有强调一元中心的“本体论”和解构一元中心的“存在论”两种意向,更为近些年来的美学论争制造了很多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取的态度应该是既关注本体论问题,对其性状特征和源流嬗变作出全面系统的思考与清理,也重视它与存在论美学的关系和它向存在论美学的位移。这也是本文的缘起和命意之所在。当存在论美学方兴未艾之际,以拓进与前瞻的态度对美学本体论问题作一番回顾和反思,宏观探寻“历史”与“逻辑”在美学本体论问题上的呼应与契合,应该说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传统”美学历来“以本体论的探讨作为自己的核心问题”[5](P1)。但是,也曾经“有人认为美学没有本体论,甚至怀疑美学能否成立”[6](P3)。这种怀疑、否定实际上就与存在论美学思潮有某种内在关联性,其主要根源在于将本体与本体论以及本体论与一元论等同起来了:由于一元性“美本体”(或者说“美本质”、“美何在”)的问题确实“说不清”,甚至有人认为简直是“不可说”了,所以“本体论”问题也不存在了,于是,美学的存在便也成为了问题。这恐怕是由于“一叶障目”而走进了误区。实际上,建立在学理性逻辑起点上而非建立在一元性观念实在上的美学本体论是存在的,也是必须的。这个问题上,不能纠缠于寻找一元性美本体,不能将美学本体论与哲学上的一元论等同。美学学科之所以极具特殊性,主要原因就在乎此。

      这里有必要辨明两个前提性问题。其一,“本体”与“本体论”的区别。“本体”与“本体论”是两个唇齿相依却不能混为一谈的哲学概念。“本体”有较强的对象性意义,是作为客观实在或观念实在而存在的,它既代表了某一事物的根本属性,又是该事物衍生发展的原初起点,它不能被再分析,也不能被再追问。“本体论”则偏重于研究主体方面的学理性、思辨性意义,是在合乎逻辑和不违理性的前提下,对事物探本求源,追寻其实义起点或者毋宁说“逻辑起点”,并立足于这一起点对该事物作学理上的整合性研究和系统化探讨的哲学思辨。其二,“本体论”与“一元论”的区别。这二者也是密切相关却又不能混为一谈的。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波普尔曾提出:“身心二元论比唯物主义一元论更接近真理。”[7](P50) 这个观点是否具有普适性须另当别论,这里征引,乃是因为其中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关于本体论,特别是作为学理性逻辑起点的本体论,不一定是在一元论范畴内的思辨,而且还认为二元论比一元论“更接近真理”。放到美学本体论问题中视之,这个观点是很值得重视的。

      这两个前提性区别表明,如果说本体、本体论、一元论这三者并非形影相随的关系,那么,从形而上的学理思辨角度看,美学本体论便确实具有颇为特殊的性状:它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论,而是以“心物浑融”或者说“主客二元合一”关系为根本立足点——即学理性“逻辑起点”的,它关注的是审美活动。这样的本体论才真正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殊性。但是,对于这个应该说是符合科学认识论和美学特殊性的美学本体论的确认,在美学史上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以发展脉络比较清晰的西方美学为例,用很传统却也是最简明的术语来说,这个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在客观”、“美在主观”和“美来自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先后承接并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三个阶段。或者,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对应于“前自觉”时期美学,以“一元本体论”为主要潮流;其二对应于“自觉”时期美学,以“二元合一本体论”为基本倾向。这个发展态势与西方文化关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认识理解由“客体本位”到“人类中心”再到“主客平等”这个发展嬗变历程大体是相吻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