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与实践美学同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岳友熙(1967—),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生态文化与 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美学、文艺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 究。

原文出处: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文章对生态美学和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证明了这两种 美学形态都是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上,从而证明了这两种美 学具有同源性和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澄清了当今有些学界人士把实践美学看作“古典形 态”的美学,而把生态美学看作是完全超越了实践美学的错误观点,指出了生态美学是 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05)03-0005-05

      生态美学是一种新型的美学形态,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念——生态审美观发展而成。目前,有些学界人士提出了生态美学是一种完全超越了实 践美学的新型的美学形态的观点。他们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已经进入了一 个“超越”实践美学而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时代,对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基础的 实践美学提出了全面质疑,认为实践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美学,它已成为古典, 成为历史。他们要求走出古典,超越实践美学,同时声称建立了“超越美学”、“生命 美学”、“生态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对此,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生态美学虽然 是一种新型的美学形态,但它并没有超越实践美学,它与实践美学同源。

      只要对实践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以详细考察,就 不难消除把实践美学视为古典形态美学而把生态美学视为是完全超越了实践美学的误释 和曲解,就会明确实践美学具有的现代性和自我超越性的开放性体系,从而明确生态美 学与实践美学的同源性。

      一、实践美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唯物实践观

      实践美学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话语的生成恰好开辟了世 界现代哲学的新方向:拒斥形而上学,建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现代的唯物主义。实践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根本范畴,全面揭示了哲学的现代性,并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提问 及其历史的解答。

      张玉能先生认为,实践是一个多层累、开放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三个层累:物质交换 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而这三层累又分别包含着自己的内在子系统。物质交换 层包含三个子系统:工具操作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社会关系系统;意识作用层也包含 三个子系统:无意识系统(需要冲动系统)、潜意识系统(目的建构系统)、意识系统(情 感中介系统);价值评估层也包含三个子系统:合规律评估系统、合目的评估系统、合 规律和合目的相统一的评估系统。这三个层累和各自的子系统组成了实践的结构,并且 相互作用、交错运动构成了人的社会实践,其基本类型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 践。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活动,它包含着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它 既是物质资料和体力结合的活动,是感性、物质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渗透着观念形态 和意识活动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一个不断评估活动本身及其结 果,以调节整个过程,运用规律性来达到人的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实践的这些含义和结构决定了美学问题的特征,尤其决定了美的特征。实践的物质交 换层决定了美的外观形象性(包括外观形式性、感性可感性、理性象征性),实践的意识 作用层决定了美的情感超越性(包括精神内涵性、超越功利性、情感中介性),实践的价 值评估层决定了美的自由显现性(包括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自由性)。所以,美是显现 人类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之根。在社会 实践中,自然界被改造为与人关系密切的,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人的 自然也被改造为脱离动物本能的“人化的人”,这种人化的人与人化的自然之间在实践 中不仅构成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且构成审美关系,即对象能满足人的审 美需要,而人也能使对象成为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的实践达到 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这种审美关系及其自由体现在人的主体身上就成为美感,即人在 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产生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它在对象上体现出来就成 为对象的美,即显现了人的特定实践自由的对象的肯定价值。而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则 是这种审美关系的意识形态的成果和结晶。因此,实践唯物主义把美、审美、艺术当作 实践的产物合乎逻辑和合乎事实地显示出来了,是对美学问题进行解答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从实践本体论出发,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的惟一源 泉,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出发,经过感性认识到知性抽象认识,再到理性具体认 识,然后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真理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根本上说,是 一个实践问题。在这种实践认识论的指导下,人类的审美认识也是一种特殊的把握世界 的方式,它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从对世界的外观形式的实践改造和变形 ,经过情感的中介作用(驱动、定向、弥散的作用),达到以感觉的方式全面地在对象世 界中肯定自己,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这种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所形 成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艺术,因而,艺术也就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活动和艺 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既是人对世界的能动的、“实践—精神”的、审美的反映(把 握),也是人类以审美的方式创造世界的感性显现,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 观到自身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的特殊方式。实践认识论使得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理解 ,由反映的层面深入到实践的层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