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4-0077-07 采用生态方法研究生态美学,使方法与体系高度对应,可达到两者的同一。将生态精 神融入美学研究的系统方法和辩证方法,在相生与共生中结晶出生态方法;从生态规律 中概括出生态美学研究的原理、范式、原则、路线、图式与程式等,是形成生态方法的 主要途径。 一、系统整生法 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把这些微小的力量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一 个总力,比一些部分力量的总和更大。”[1](P348)系统方法的整体原则,奠定了它与 整生原理结合的基础,具备了走向生态方法的潜能。 整生精神与系统原则的统一,构成系统生发的方法,实现了生态美学的学科形态与研 究方法的发展性对应。生态美学的整体对象是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的系统生成与整 体运行,构成了生态美学的体系。这就与系统生发的方法达成了高度的对应。而系统生 发的方法,依次形成了系统生成性、系统生存性、系统生长性的原则,高度集中地体现 了系统整生的原理。 (一)系统生成性 共生是系统生成的机制。从原初的意义上说,一个系统是整体生发的,是各种因素共 生的整体,而不是一一形成各个局部,最后再集合而为系统。系统生成性,构成了生态 美学生态方法的系统起源论和整体发生学。生态审美场作为生态美学的整体对象,就是 整体生发的。由艺术审美主体、科学审美主体、文化审美主体、实践审美主体、日常生 存审美主体双向对生而成的生态审美主体[2](P1—16),与真善美益宜多位一体的生态 美对生而成的生态审美的欣赏活动、批评活动、研究活动、创造活动,系统地生成了审 美活动循环运转的生态圈,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基础层次。在其上,接二连三地长出了 审美氛围、审美范型层次,生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完整结构。 当代生态审美场,还呈历史性的系统生成。它是由动物祖先依生生理的审美场和古代 依生客体的审美场,经由近代主客体竞生的审美场,向当代主客体耦合对生的审美场历 史性生发的结果。于生态美学来说,它是研究对象进而也是理论内容的系统生成。 系统生成性使生态审美场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成为整体性和整体化的个体。不管是 文化大国的生态审美活动,还是弱小民族的生态审美意识,不管是美学大师的美生理想 ,还是芸芸众生的审美生存趣味,都处在全球生态审美系统的网络关系中,包含着整体 的所有潜质与潜能。 系统生成性还确定了生态审美场的最高质——人类生态审美理式,不是少数强国和个 别超级大国审美理式的整体化和全球化,而是由全世界所有民族的生态审美理式共同生 成的,由全人类的生态审美活动、审美氛围、审美意识贯通为一整体升华而成的,是人 类生态审美系统整体生发的结晶。 (二)系统生存性 衡生是系统生存的机制。对立统一的共生造就衡生。系统各部分是个体性存在和整体 性存在的统一。个体为保持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它与别的部分相离相拒,甚或相克相抑 ;为实现自身的整体性和整体化存在,它和其他部分相合相和,相生相长;两者辩证统 一,形成平衡态的共生,构成整体的活态延续,造就系统生存性。生态系统中的任何部 分,都以其他部分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都不能脱离整体的共生关系纯粹单独地 存在。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关联性存在,是系统的共生关系决定的。各民族 生态审美场,只有形成持续对立统一的衡态共生关系,方能自立于和共立于世界生态审 美场之林。只有各民族生态审美场共存共生,世界生态审美场整体才可能持续存在,以 构成最大的系统生存性。个体与整体都只能在衡态的共生关系中系统地生存,作为各民 族生态审美场的个体和人类生态审美场的整体也概莫能外。 共生中的竞生形成衡生。系统各部分为共生所规范的生态竞争关系,构成了另一种活 性更足的系统生存性。竞生不仅仅是一味地相克相抑,相争相斗,因共生关系的规范, 它还有着更深刻的一面:相容相通与相生相长,两者辩证统一,可构成整体动态稳定的 衡生,以实现系统生存性。 生态多样性保障衡生。衡态的共生和共生化的竞生,作为不同层次的系统生存性的机 制,都是以生态的多样性和有机关联性为前提的。多样性造就衡态共生与共生化竞生的 机理是:整体的任何部分都是多质多层次的,这多样的质需要与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产 生对应性的联系,需要与所属系统进行多维的环状的网络的信息、物质、能量方面的交 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多样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多质多层次的局部只有在生态多样 性的整体中生存,才能维系自身的完整性存在和系统性存在,才能在网络般的相互交换 中,耗散旧质,接纳新质,均成为动态平衡的耗散结构。人类各民族的生态审美活动, 各具个性体系,各有特色结构,从而造就了生态审美场的生态多样性,保障了系统及其 各部分的衡态共生与共生化的竞生,保障了各民族生态审美活动个性与特色的可兼容性 、可相生性及与生态审美场共性的可融通性,实现了个体的系统生存性和整体的系统生 存性的相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