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结构与审美意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春时(1948—),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人类意识结构包括三种意识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种意识水平: 感性意识、知性意识和超越性意识。审美意识属于超越性的非自觉意识。在这种定位中 ,审美意识的自由性质得到揭示,这就是说,审美意识具有充分的意象性和超越性。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5)06-0081-05

      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结构,而审美意识应该存在于这个结构之中。意识结 构包括意识层次、意识水平。审美意识属于意识的非自觉层次和超越性水平。由此,审 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揭示。

      一、人类意识层次

      现实意识区分为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无意识是深层结构, 非自觉意识是中层结构,自觉意识是表层结构。

      无意识是以原始意象形式存在的,它既是原始人类的“集体表象”,又是个体童年时 期形成的个体意象;它既包含着原始欲望,积聚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又包含着原始思维 逻辑,是非分析的(形式)逻辑即综合(内涵)逻辑,直觉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依据这种 逻辑。无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深层动力和依据,人的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都以无意识为最 终根据。但无意识又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非自觉意识发生作用。人类的认知意 象和情感意象都是由无意识中(原始意象凝结的)原始范畴模塑经验材料生成的。无意识 积聚的原始意象凝结成为原始范畴,它是人类的意识活动的“先验范畴”。康德提出人 类的认识结果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由“先验范畴”统合经验材料的产物。而现象学美 学家杜夫海纳则认为,康德只考察了认识的先验范畴,而忽略了情感先验范畴。他认为 情感先验范畴是情感包括审美情感活动的依据或“前理解”,这是一个创造。但他又认 为情感先验范畴就是审美范畴,这就成了问题。我们则认为,确实存在着情感先验范畴 ,但它不是审美范畴,而是原始范畴。审美范畴不是先验范畴,而是超验范畴,是原始 范畴的转化形式。关于这一点,我将另文论述。

      非自觉意识是无意识的合法表现形式,它把无意识中积聚的原始欲望部分地转化为合 法的情感意志;也把无意识的直觉想像力部分地转化成为现实的直觉想象活动。因此, 非自觉意识是自由的意识、创造的意识。同时,非自觉意识作为无意识和自觉意识的中 介,既传导无意识冲动,推动自觉意识活动;又传达自觉意识的规范,抑制无意识冲动 ,从而保持意识的活力和平衡。

      自觉意识是非自觉意识的反思形式,它使用语言等符号,具有自觉性,适应现实环境 ,并规范、制导非自觉意识;同时又能够积累、推广知识,建立价值体系。人类能够创 造和使用语言符号,就因为具有自觉意识,而动物则因为不具有自觉意识,不能使用语 言符号。

      在意识结构中,无意识、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非自觉意 识是在自觉意识制约下由无意识中突发出来的;另方面,自觉意识又是对非自觉意识反 思的产物。这样就产生了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究竟谁在先的问题,这类似于先有鸡还 是先有蛋的悖论。实际上这个二律背反可由结构发生上得到解决。如前所述,现实意识 系统由原始意识系统转化而来,通过对原始意识的反思,才产生了自觉意识,同时也使 原始意识结构转化为无意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是自觉意识在先。随后,自觉意识与 无意识的冲突产生了非自觉意识,非自觉意识是二者的缓冲地带,而对非自觉意识的反 思产生了新的自觉意识。如此循环上升,现实意识得以发展。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无意 识通过非自觉意识的中介不断向有意识转化的过程。非自觉意识是最基本的意识活动, 是对对象的最直接的把握,这种把握有着人类历史实践的依据,因而具有普遍必然的有 效性。自觉意识是对非自觉意识的掌握(反思),是对对象的间接的(理智的)把握。非自 觉意识是意识发展的能动力量,它不断冲破自觉意识的旧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规范,建立 新的自觉意识“范式”。同时,自觉意识“范式”又以一定的现实性为依据,抑制着非 自觉意识的冲动,以保持人类意识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成为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体。 弗洛伊德把意识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但他片面强调无意识的冲动和 意识的压抑作用,而前意识则成了消极的“检查员”,抹杀了前意识(相当于我们的非 自觉意识)认识和创造的作用,并且取消了认知无意识的存在,这是其局限。

      直觉、想象和灵感是统一的非自觉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直 觉通过意象的发生直接把握对象,想象则是意象的运动,其结果便是直觉。灵感既可看 作是想象的开端,又可看作是特殊的直觉。因此,当克罗齐说直觉即想象时,他是有道 理的。

      非自觉意识不同于原始意识的非自觉性,它不是盲目、被动的非自觉性,而是自由、 能动的非自觉性。自觉意识的自觉性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为前提,它本身即是对意识自 由的限制。非自觉意识则力求消除主客体的对立,发挥人类自由、能动的天性进行意识 活动,因此不需要进行自我限制。借助于自觉意识的帮助,非自觉意识又可以被觉知, 因为它是受到自觉意识制约的,因而区别于原始非自觉意识。总之,非自觉意识的非自 觉性不是自觉性的不及,而是其超越,是超自觉意识。人类意识的根本功能就是把孤立 分散的现象世界整合为知识系统以掌握世界;把盲目冲动的内部意向整合为观念系统以 掌握自我,同时意识又力求超越这种有限的把握以进入自由的境界。这种能力应追溯到 原始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而直接体现于非自觉意识与自觉意识的能动关系。以无意识 为中介,非自觉意识继承、改造了原始同一性范畴和综合逻辑,与原始意识间具有结构 上的对应关系和心理能量上的承续关系。这种联系可以由儿童阶段意识发展水平(主要 是直观、想象能力)对成人阶段创造能力的决定性影响中得到证明。当然,非自觉意识 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它摒弃了原始意识的虚幻性,成为对对象的真实的、直接的 把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