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的思想内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姚文放(1949-)男,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学 理论、文艺美学、审美文化学/邵晓舟(1976-)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艺美学。

原文出处:
求是学刊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分析“审美形式”这一特殊概念在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着重从艺术本质论、艺术标准论、艺术特征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劳动论等几个方 面,阐释马尔库塞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的思想内涵。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5)03-0100-06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始终高扬文化批判旗 帜,以解决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俄国形式主义、结 构主义等形式主义美学流派一样,“形式”概念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本体论 地位,但与这些流派力图将艺术从现实中分离出来不同,他恰恰希望通过艺术那迥异于 生活的审美形式来完成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可以这样说:与实证的传统形式主义美学 不同,马尔库塞的美学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哲学内涵,是思辨的形式主义美学 。

      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始终围绕“审美形式”这一核心概念。随着20世纪20-30年代西方 文论研究对象的重心由作者移向作品,一批关注文本形式的理论流派相继崛起,它们的 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以“审美形式”概念充实提升传统的“抽象形 式”概念,使其摆脱纯技巧的附属地位。马尔库塞对“审美形式”的定义尤其引人注目 :“……把‘美学形式’(即审美形式,作者按)解作一个既定内容(现有的或历史的、 个人的或社会的事实)转化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如一首诗、一篇剧作、一部小说等等 )的结果。”[1](P8)可见审美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概念——形式与内容不再僵化对立,而 是血肉相连、浑然一体;内容转化为形式,形式整合了内容,二者在互动之间“生长” 成文艺作品这个“独立自足的整体”。因此,不同于以往从内容出发的“形式—内容” 二分法,马尔库塞认为在文艺作品这个辩证统一体中,其主导方面“不看它的内容(即 社会条件的‘正确’表现)”,因为内容只是有待转化的事实材料或主题思想;“也不 看它的‘纯’形式”,即传统意义上的抽象形式”[1](P8),因为空洞的技巧会剥夺“ 艺术特有的具体性”[1](P27)。把握艺术问题关键“要看内容是否已经变成了形式”[1 ](P8),即“审美形式”这永远生长运动的概念。

      从“审美形式”出发,马尔库塞建立了多层次的文学艺术理论体系。

      一、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反意识——马尔库塞的艺术本质论

      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塞始终将艺术置于社会大框架之下进行研究。但 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以意识形态来认识界定艺术本质不同,马尔库塞虽不否认艺术的 意识形态性质,但他也反对将其本质简单化为一般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和多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一样认为“意识形态”这概念本身就是可疑的,它 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统治阶级内心化的、社会统治力量的精神形象。尤其在当代西方工业 社会,空前发达的技术固然使人大大摆脱贫穷,却也已将自身神化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 标和思想的绝对准绳。这就是同化力极强的“技术理性”,更危险的是“技术的合理性 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2](P8),技术渗入上层建筑领域与社会统治力量结合了,于 是对技术的崇拜也溢出了物质生产领域,泛滥到意识形态国土中来;原本应与技术存在 于不同向度的政治、道德等无一例外地追随它,强化对人内心世界的控制。人不仅在生 存状态上被彻底异化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枚螺钉,甚至连内心也被完全扭曲;他们不仅 对自身被压迫的事实视而不见,甚至将统治力量强加的虚假意识当作内心的真正需求。 在这全面异化的社会土壤里,“意识形态”就是虚假意识的代名词。

      在强大的技术面前,上层建筑及相应意识形态都失去其独立性,而艺术却始终处于异 在于既成现实的维度,保持自身清醒超然的姿态。可以说“艺术异在化是对异化了的生 存的自觉超越——是一种‘高层次’或中介了的异化”[3](P63)。而审美形式就是使艺 术成为“高层次”的异化的那个中介:“由于具有美学形式,艺术对于既定社会关系大 都是自主的。艺术凭借它的自主性,既反对这些关系,同时又超脱了它们。”[1](P1) 通过将现实素材审美形式化,艺术摆脱惯常的法则和语言,得以将现实生活的内容与主 题定格在自身框架内部,构筑起另一种现实原则的世界,这个自在自为的世界折射出异 化社会荒谬的本质和人与自然被压抑的潜能。艺术正是这样依靠审美形式在自身和现实 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对抗技术理性的侵蚀,从而成为异化现实的异化。可见艺术的本质 绝不仅是所谓的“意识形态”,它凭借审美形式,以自身不可抵挡的自主性超越并否定 了现实的虚假意识形态。

      但马尔库塞同时指出,艺术的这种否定与超越的本质力量最终仍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层 面的,它永远不付诸激进实践。“审美形式”这一中介使艺术游离于现实之外,因此艺 术不能以实践标准和物质价值来判定衡量。就如诗永远是诗,也许它可以烛照现实、启 迪人心,但它永远不是宣传口号。审美形式注定艺术虽源于现实但却永远是精神世界里 高不可攀的“幻景”。然而艺术的“这种游离状态并不产生‘假意识’或纯粹幻想,毋 宁说它产生一种反意识:对于现实主义的——顺世从俗的理智的否定”[1](P8)。这种 反意识是对虚假意识形态的逆反,它颠覆一切被现实理解并规定为合理的东西,从全新 角度审视和揭露既成现实以及为其辩护的虚假意识的荒谬。艺术就是在这种最彻底的逆 反中,凭借审美形式将社会历史实践内容移出了某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舞台,从而拥有了 诉说真理的普遍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