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05)02-0083-03 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为前驱的现代西方美学,比之于西方传统美学,至少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方法从自上而下的理性思辩的方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经验实证的心理学方法;二是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从美的本质的寻觅转向主体的宙美经验的研究。三是从理性主义转变为非理性主义。这转变后的三方面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三大特征。 那么,作为西方传统美学历史发展的一重要环节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是否具备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三大特征呢?是否从它那里就开始了转向现代美学的历史进程呢?如果我们作一历史的回顾与考察,我们就不难得出合理的结论。 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首倡“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实验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他认为。在历史上有两种研究美学的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哲学的和经验的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是“从最一般的观念和概念出发下降到个别”,其缺点是容易流于一般,而忽视个别;经验的研究方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其缺点是容易停留于个别,难以上升到一般。两相比较,哲学美学的格调要高些,但经验美学是哲学美学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他选择并倡导“自下而上”的方法即经验美学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在美学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美学极为缺乏经验的根据,“好像是泥足巨人”。这种批评的确击中了德国古典美学脱离实际经验的要害,而他倡导的“自下而上的美学”,则开创了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美学的新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以后各派经验美学和科学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他提出的自下而上和自上面下两种美学研究方法的区分,往往被视为美学史上的重大转折。费希纳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当然不容否定,但费氏在对美学研究方法作历史的回顾时,他考察的范围似乎只限于欧洲大陆的传统美学,却忽视了海峡另一边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于是就得出了在美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哲学美学的片面结论。实际上,建立在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和霍布斯经验派心理学基础上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是“自下而上”地研究美学的,费希纳所着手的工作,早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那里就开始了。因此,在这个时期,是自下而上的经验美学占据着主导地位。 培根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培根对于美学的贡献首先就应该从他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去认识。由于他奠定了科学实践观点和归纳法的基础,美学才有可能由玄学思辨的领域转到科学的领域。而实际上由培根思想发展出来的英国经验派的美学也正是朝着科学的道路前进的,特别是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方面。”[1]霍布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往下走的,他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说是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他奠定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2] 纵观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对美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无不是从经验出发,把人的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他们提出了想象、美感、审美趣味等问题,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来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把握审美活动的规律,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培根提出的“诗涉及想象”的命题,霍布斯和洛克等建立的观念联想律,休漠的美在主观论,博克对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根源的揭示,都是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美学对审美心理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即使是深受新柏拉图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影响的夏夫兹博里,也仍是经验派哲学的后继者,他在审美鉴赏力研究方面提出的“内在感官说”,同样有着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伽兹,在《美的分析》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经验主义方法,对形式美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提出了美的六条原则,认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恰当地混合起来,就能产生美,并且还提出了“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著名观点。可以说,比之于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荷迦兹对经验与实例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实现了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的现代性转向,是现代科学主义美学的先声。 二 朱狄先生曾指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以美的本质问题为重心转变到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中心是当代西方美学的一大特点。它抛弃了传统美学一心想寻找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从罗列和寻找一系列美的特质转变到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的描述。”[3]其实,这种概括也适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看来,作为一种普遍性能力的理性既然在所有人身上是一致的,而人们在欣赏同一审美对象时,却产生了不同的美感反应,那么理性就是不可靠的,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对美的把握也就不一定是由理性来完成的,而可能是由人们的感情来完成的。那么,美学就必须以人的主观心理能力的研究为中心。随着这种中心的转移,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探讨,对美的对象的描述让位于对人的内在感受能力的分析。自此之后,美学研究的范围急剧扩大,人的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共同进入了人们的美学视野,美学的范围也从美扩大到崇高、丑、悲等。这种美学心理探讨的开始,实际上就标志着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4]因此,毫不奇怪,我们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那里很少见到热衷于探讨美的本质的美学家。即使是探寻美的本质,也总是把它和主体的主观能力联系起来。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休谟就是如此。他在给“美”定义时就这样说:“美是各部分之间这样的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5]并且他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6]看得出来休谟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持的是主观论的观点,他强调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是“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重心不在客体而在主体。夏夫兹博里也认为,“就连外在形状里我们所欣赏的还是性情中某种内在东西的一种奇怪的表现,一种阴影”[7],他同样把美归结于主体的心灵。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主体审美经验的探讨几乎涉及了审美心理要素的各个方面。培根,霍布斯,洛克,爱迪生和休谟等人对想象作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在审美鉴赏力方面提出了“内在感官”说;休谟与博克重点讨论了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在审美情感方面,霍布斯把想象系于欲念,休谟视美丑的本质为快感与痛感,博克则是把崇高感与美感的来源直接归因于人的两类基本情欲。可以说,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们在审美心理研究上的全面深入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勃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