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建平,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内容提要:

杜威的美学为理解美学中的“实践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野。本文深入剖析了杜威美学的“经验”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论:在经验与实践的先后问题上,实践在逻辑上先于经验,不能将实践纳入经验。实践活动是经验建构的核心,经验认识有赖于实践活动,因此,孤立的思维不是实践。在这一实践论的基础上,本文对艺术的意识形态说予以反省,指出“艺术”与“实践”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进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未来等美学问题作了新的阐发。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4)06-0004-08

      在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国外一些学者重提杜威的美学,试图以此作为武器来超越分析美学,另一方面,中国出现了一种挟当年对实用主义进行大批判的余威,将实用主义与实践美学一锅煮的做法。怎样看待杜威美学和怎样看待实践美学,都是学术问题,大批判不能解决问题。本文记录下了阅读杜威美学思想的一些感想,同时,本文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以杜威为限,而是以中国美学建设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焦点为纲,兼论杜威以及一些当代美学家的观点,并对中国美学的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一、“经验”与“实践”的先后问题

      1.“经验”与“实践”之间先后的问题,只有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讨论才有意义。我们所直接感受到的,当然是经验,但是,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经验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恰恰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受人们的重视。人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思考和讨论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视角所决定的。

      2.我们日常说,我对某事有经验(见识过、经历过),我的某次经验使人终身难忘(曾使我激动、痛苦、兴奋等等),某人对某一类事经验丰富(一个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医生、航海家等等)。我们过去批评某人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进行理论总结,特别是不接受当代被认为是先进的理论),这种用语方式也取了这个意思。“经验”表示了人与自然的相遇关系。英国经验主义者从感觉一面来解说经验,这是由于当时,认识论在哲学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杜威强调,经验包括“受”(undergoing)与“做”(doing)这两个方面,这固然是一个进步。然而,即使这样,“经验”概念与“实践”概念仍然是有区别的。经验是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对于有机体的心理所产生的效应,然而,对于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经验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都没有提供说明。经验主义者致力于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经验,而詹姆斯和杜威所代表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则致力于从功效的方面来说明人的心理。这些解说,在艺术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艺术定义为经验,而不是实物,具有积极意义。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本身是一个经验享受的过程,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实物只是产品,而所提供的经验才是作品。于是,艺术在经验中得到了统一。

      3.我们会发现,越是原始的社会,歌舞越是发达。我们还会发现,儿童有天生的对游戏的爱好。这里面有一个经验享受的短路,或走捷径的现象。经验享受总是自然地寻找一种直接满足的可能。动物的直接觅食活动,是一件动物乐此不疲的事。对于这个活动,动物无须通过思考,得出这对它有利才去从事。对于动物来说,本能决定了它要去从事这种活动,也决定了它对此活动本身感到满足。对于人来说,当生存活动不再具有直接性,春天播种到秋天才能收获时,他们并不能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理性的理解来完成其生产。对于原始人个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相反,他们总是借助某种宗教的仪式来实现它。他们将一些需要等待,需要具有远见的行为转化为宗教仪式性行为。想象的满足比实际的满足更具有优先性。对于原始人来说,只有将最终实际满足分解成阶段性的想象的满足,才能成为他们的行动的动力。

      4.科学起源于饱含着激情的意见,而不是起源于理性思考。科学当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延长,从而是工具的延长,但工具是应直接的实际生存活动的需要而制作出来的。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种种关于怎样从事活动的意见。这些意见可能有很多谬误之处,但它们与生活的联系却是更为直接的,其中饱含着感情。可能会有“为科学而科学”的人存在,科学的对象也能成为审美,甚至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科学家从对美的追求开始,最终却实现了对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但是,科学本身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结果,是数理一机械的产物。人们总是先要做什么事,然后才存在怎样使用工具将它做得更好的问题。因此,科学本身不存在着不断地回到过去的问题,但作为科学之根的意见,却有一个不断地回到人本身的问题。

      5.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将人的无意识的行为视为起源于经过理性的思考的行为,认为理性的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了逻辑上的格,产生了反应的自动性,从而转化为无意识。这种思想并不了解人的意识的真正起源。人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心理的。无意识的反应要先于意识层面的思维。

      6.最初的语言,不是冷静的思考,而是情感的表达。如果今天的词类分类法能够适用的话,那么,最早的词类不是名词和动词,而是形容词甚至是感叹词,用这些词表现肯定性价值和否定性价值。当我们与某对象相遇时,我们可能会由于惊讶、兴奋、恐惧等情感而大叫起来,这种叫声就是语言的起源。名词的出现是反思的结果,名词的产生说明人类有了“是什么”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分离的表现。在此之前,主观与客观没有在人的意识中分离开来。从这个道理延伸,文学语言对于语言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并不是先有语言以表达意义,再有文学作为意义的情感延伸。实际上,在所有民族中,都是先有诗歌,然后才有叙事和论述性的语言。思辨性的分析语言,科学的术语,都是后起的。

      7.然而,所有这些事实,并不能说明经验先于实践,关键在于,我们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二、经验与实践的区别

      1.经验曾被界定为感受,而杜威则强调其“做”(doing)与“受”(undergoing)两方面的含义。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这样一来,实践就被包括进经验之内了。对于他来,实践仿佛只是一种经验而已。杜威试图解决的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对于他来说,如果心理是一个机器的话,不应像冯特那样,从机器的种种零部件的分析来说明心理,而应该从机器的功能方式来看待这部机器。于是,对心理的理性分析被还原成了经验过程本身。当然,零部件的分析并非不重要的,杜威的学术立场在当时是在论辩中形成的,他只是提出对手所忽视的东西,而不是否定对手的一切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