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4)04-0039-005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维发展的人类学,就有审美人类学一支,就有跟审美直接相关的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形态。在人类学的大家庭里,有着美学的重要成员。 美学于人类学,不仅有着局部构成的意义,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普遍情形。这种情况,在生态人类学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是由美学与人类学的学理相通,特别是研究领域的相关决定的。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美学是通过探索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以构建审美人生与审美世界的科学。显而易见,两者在目标的设计、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机制方面均有着相互包含性,相互贯通性。凭此,美学不仅可与人类学交叉,形成人类学的分支形态,还可向人类学的整体形态、全部形态渗透,构成人类学的普遍特性:审美性。审美性是人类学的固有特性,是人类学的整体本质的重要侧面,审美走向是人类学的固有轨迹与发展路径。 人类学与美学、生态人类学与生态审美学,是在发展中强化了趋合性,乃至趋同性。殊途同归,当代美学的前沿形态是生态审美学,生态人类学的前沿形态也是生态审美学。它们从不同的坡面跃上同一个峰顶,形成整合发展之势,显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走向生态审美结构 ^生态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素质、潜能、本质、本质力量自由地形成、发展和与大自然对应性实现的科学。这种对应性实现,构成生态关系、生态结构、生态场,形成各部分协调发展特别是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由。这一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的生态自由,既是系统的生态规律与生态目的的统一,还是系统的生态规律、生态目的与系统的审美规律、审美目的的统一,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结合,从而构成了生态审美自由。与此相应,生态人类学也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与生态审美学的融通与同构。 生态人类学在当代的发展,可分为初始、发展、提升三个阶段。它每向前发展一步,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融和随之推进一步,审美性生态结构,也相应地走向审美化的生态结构,最终走向生态审美结构。 1.审美性生态结构 当代始初形态的审美人类学,倡导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形成以主体为宗旨为目标的生态结构。在形成这一生态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的生态规律和客体的生态规律达到统一,客体的生态价值统一于主体的生态目的,具备了高于人类学的生态性。同时,它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审美性。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在上述生态结构里,主体的生态潜能与客体的生态潜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在显现生态真、实现生态善的同时,构成了生态美,达成了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的三位一体。 但这种生态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还是初步的,所形成的生态审美性的质值量度还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主客结构的生态不平衡导致的。 首先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不平衡。它由合目的的不平衡所导致。全面的合规律实现了主客双方的平衡,即生态结构既合主体的生态规律也合客体的生态规律,两者协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整体的合规律;合目的是不全面的,客体的生态价值不指向自身,而是指向主体,为主体的生存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客体没有自身的目的,以主体的目的为目的。这种合客体的目的与合主体目的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不平衡,即合规律是比较充分与全面的,合目的是单一的片面的,这就影响了生态结构的稳定与制衡。 再有是主客双方生态潜能实现的不平衡。主体的生态潜在既合自身规律又合自身目的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实现,客体的生态潜能在合自身规律与合主体目的中未得到充分的实现,导致整体结构潜能实现的未充分。上述生态的不平衡,导致生态真的显现不够充分,生态善的实现不够完备,生态美的建构不尽理想,虽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但不是大真、大善、大美的统一,更不是尽真尽善尽美的统一,构成的是审美性生态结构。 这种客体合于同于主体的生态结构,显示了静态平衡之美。它的结构聚力大,且全统一于主体一方;结构张力小,且在趋合于主体中模糊了个性、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结构趋向严谨,但是显得呆板僵硬,整体形成统一,然而缺乏灵气活韵。这种弹性不足的生态美形式结构,反映了生态美的内容构成,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生态美的内容,是对应性自由实现的主客体潜能。张力托载的客体生态潜能自由实现不够,聚力托载的主体生态潜能自由实现的程度相对较高,造就整体实现的生态潜能,是一种非平衡的统一,非多样生态性的统一,同样缺乏生态审美活力和生态审美灵性。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因生态性的缺失,或者更具体地说,因生态活性与灵性的缺失,而缺乏生态张力与审美弹性的生态结构,是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处于非平衡发展和非平衡统一状态的生态结构。这样的生态结构,蕴含着生态审美性,然没有实现与审美结构的复合,更尚未成为生态审美结构。这种审美性生态结构是形成生态审美结构的基础。 2.审美化生态结构 生态平衡是生态性和生态审美性同步发展的机制。当代生态人类学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因生态结构是非平衡统一的,造就了生态张力与生态聚力的非平衡发展,影响了整体的生态活力与生态灵性,生态美和生态审美也因此缺乏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