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云经济思想的几点认识

——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梅荣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 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湖北大学党委办公室。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陈云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在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真正为 人民谋利益方面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陈云经济思想,深入地研究陈云经济思想,把握 其要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 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5)02-0003-05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一是关于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改革作 为一种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包括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内,世界上许多国家各 自在原有社会制度范围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的经 济体制改革,关系着我国改革的方向。陈云同志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内资 深的经济专家,针对当时的思想状况,明确指出:“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P350)陈云同志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这在当年人们思想解放,迫切希望找到改革的新 思路,而多种西方社会思潮又大量涌进,一些人感到目眩的背景下,对于规范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决定意义。陈云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他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 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在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上层建筑方面的完善和发展, 包括多个方面、多个环节。最突出的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既是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这个 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优越性的发挥。陈云同 志从50年代中期起到90年代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长期和比较深入的思考。1956年 ,他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之后出现的新情况,在党的八大上,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 、计划生产、统一市场三个维度的紧密联系上,提出了适合中国情况的“三个为主、三 个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营为辅;计划生产 为主,自由生产为辅;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辅。从这一改革构想到1978年9月, 李先念同志在国务院务虚会议上做总结讲话时,传达陈云同志的思想:“计划经济与市 场经济相结合”,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透彻地剖析了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按陈云同志的思考,什么样的计划管理体制才是比较完善的体制 呢?陈云同志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写到:“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 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 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 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2](P245)紧接着陈云同志指出了解决问题的症 结所在:“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这种经济同时并存 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2](P245)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在计划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和主要缺点在于:“只有‘有 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1](P244-2 45)带来的后果是:计划权力太集中;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计划时常脱节,计 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地方对建设太热心,真正机动的财力太少;忽视价值规律,人们 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因此,他主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按计划生产经营 和按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的两种经济,按计划生产经营的部分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完全 按市场需求生产经营的部分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市场,不能离开国 家的总的计划。

      二是关于改革的路径:“要摸着石头过河”。他强调:“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 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 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P279)这是陈云同志在改革开放时期, 辅佐邓小平同志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陈云同志指导经济工作的一贯工作原则 和工作方法,即他经常强调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现在有的同志不加 深刻思索,随意批评陈云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形象比喻,实际上陈云同志这个比喻 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因为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终了的结果。 既然事物矛盾的暴露及其人们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因此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依据规律 制订相应的变更事物的指导方针、原则和措施,就不能一次完成,更不能凭主观臆断来 确定。陈云同志用这个比喻的本意在于强调“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这就是 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调研中得到能够充分反映实际情 况的、确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此出发,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再做出决策。对决策 的付诸实施,再坚持通过试点,解剖麻雀,提炼经验,并注意讲究实施决策的方式方法 ,以保证决策的正确和事业的成功。现在,改革问题复杂,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重新调整 和建构,矛盾甚多,牵涉面大,步子更需稳当,更要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要 摸着石头过河”,不能鲁莽蛮干。但是,陈云同志强调从试点着手,注重从实践中提炼 理论,并且开始步子要小,缓缓而行,决不是无所作为,停步不前。关于这个问题,邓 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到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时说道,对于这 些东西“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 是了。”[3](P373)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于改革中的某些失误,只要头脑清醒,就不 怕。陈云同志在这方面的思想同邓小平同志完全一致。正是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在改革 过程中,实施的一些经济政策、经济法规、一些指导和管理原则往往具有探索的、试验 的性质,出现某些失误就在所难免,问题在于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保证改 革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陈云同志的领导艺术就在于他善于采用调整的办法去纠正改 革中的失误。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 ,决定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用三年时间基本改变 这种状况,但由于对中央的方针执行不力,到1979年底,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变,相反 财政收支逆差达170.71亿元,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赤字;外贸出口逆差20亿美元,到 1980年底,财政外贸继续保持巨额赤字,迫使两年增发货币130亿元,造成物价大幅度 上涨。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摆正改革与调整的关系,忽视计划性和集 中统一,过分突出了市场调节和扩大自主权的作用。结果由于地方扩大自主权的改革不 配套,缺少自我约束的机制,不顾中央压缩规模的调整目标,把财政结余用于扩大基本 建设的投资。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建国初期,中央 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而1979年和198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了14%和16%, 地方财政反而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多。针对这种现象,陈云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辩证地看 待调整与改革的关系,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加强集中统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他提出, 今后若干年,地方财政结余要冻结,一切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当年的 结余也不许动用,非动不可的需经过批准。他尖锐地指出:“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没有 这样一个集中是不行的,否则就会乱套,也不利于改革”。[2](P279)陈云同志的意见 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完全同意,正是在一段时间内重点抓调整,在调整中实行高度的集 中统一,使改革服从调整,有利于调整,保证了经济的搞活,经济政治形势的稳定,也 保证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