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陈云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执政以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持大量吸收其他社会成分的进步分子入党,同时严格党员标准,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并为其利益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只能在工人中发展党员的教条倾向。但是中国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党员的成分不可能是工人占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保证党组织大发展,又坚持党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需要创造性回答的问题。 早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在确定党的政治路线转变的同时,为了使组织建设与党担负的领导责任相适应,作出了大量发展党员,包括发展非工农成分的先进分子入党的决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pp.620-621)。这个决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的组织工作上的“唯成分”论,是完全符合实际,有利于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但是,这种做法受到共产国际的批评。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必须避免大批接收新党员的做法,而只能接受工人、农民和学生中那些优秀的经过考验的人加入党的队伍。”(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1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p.421)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修改了瓦窑堡会议的决定。1936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决议指出:“去年十二月决议中‘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的社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的意见是不正确的。(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p98)显然,共产国际的指示干扰了党的正确决策。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组织建设与革命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抗日战争在全国蓬勃兴起,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适应和配合民族抗战的需要,党的组织应当大发展;另一方面,抗战爆发后,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和有强烈的抗日救国愿望的人,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行动感召,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也有了大发展的条件。1937年12月,陈云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敏锐地看到了党的大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的一般要求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起来,提出既要大量发展党员又要严格党员标准,为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强调要大发展。陈云坚决主张向一切愿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人打开大门,大量吸收其他社会成分的进步分子入党。陈云针对党内一些人怕大量吸收其他社会成分的进步分子入党会影响党的纯洁性的担心,认为首先应正确理解党的纯洁性的含义。他说:“我们所说的纯洁,主要的不是年幼龄轻、没有社会关系、单纯的纯洁,而是指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忠心为共产主义坚持奋斗的纯洁。”(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p.200-201)1940年12月26日,他主持制定的《关于审查党员的补充指示》,清楚地向全党指出:党员忠实与否,取决于本人对党是否忠实,……鉴定党员忠实与否,决定于本人现在的政治立场,而不决定于他过去的政治关系(注:刘华峰、王雨亭:《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p.217)。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拿我自己来说,我的背景就非常复杂。我先是相信吴佩孚的,后来相信国家主义,后来又相信三民主义,最后才相信共产主义,因为经过比较,认识到共产主义是最好的主义。我们说这种人复杂是复杂的,但他从自己的经验中真正了解共产主义,本质也是纯洁的。”(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11)他还指出,详细考察每个党员的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这是党所必须做的,但“党在考察党员时主要是观察党员的政治立场和对党的事业的实际表现。党也懂得,在反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未尝没有革命的子女。”(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00)陈云这种不重成份重表现的思路,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党面临的问题。 强调发展并不是不要质量。在强调大发展的同时,陈云也十分重视党员的质量。1939年5月30日,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坚决反对不保持党的成分的纯洁,不加强无产阶级的骨干,不以共产主义为根本目标,使党降为各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的任何观点,而牢固地确立一切党员都必须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p.129-134)对于“其他阶级出身的分子,党并不拒绝将他们吸收到自己队伍中来,但是他们必须放弃自己原有的非无产阶级的、非共产主义的立场,承认党纲党章,才能允许加入党的组织。”(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34)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陈云特别强调要坚持党员标准,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第五,群众模范。第六,学习。(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p.137-142)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中关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陈云不仅从理论上强调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明确的党员标准,而且在实践中对妨害党的先进性的错误观点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1939年5月,陈云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中,总结刘力功在抗大毕业后多次拒绝服从组织分配、终于被中央党务委员会开除党籍一事的教训,着重阐述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他指出,新党员中许多人还带有浓厚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习惯,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强调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不容许任何党员在党的决议面前有“阳奉阴违”的两面派态度。(注:《陈云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p.249)1943年3月10日,陈云针对在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党员中存在的“基本上是文化人,附带是党员”的错误观点,进行尖锐批评。提出:“你以文化人资格入党,我以军人资格入党,他又以农民资格入党,党就成了什么样子呢?党就不成其为党,成了‘各界联合会’。”(注:《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4)陈云这种坚持党员标准,重视提高党员质量的思想和实践,对党大量吸收非工农成份的人入党后,有效地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