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江泽民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凌艳(1979-),女,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2003级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理论研究。黎明大学 马列教研室,福建泉州 362000

原文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江泽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相比较,二者提出的背景不同、发展战略不同、发展方式不同、发展核心不同、发展动力不同。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便被党和政府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与江泽民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作一比较分析,以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一条能够实现工农业生产发展,又不同于西欧与苏东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他是在努力摆脱苏联工业模式的束缚、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由于当时我们自身建设经验的不足,所以,在建设中大量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工业模式。这一做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对重工业的过分强调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比例关系失调。因此,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强调对于苏联的经验,“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搬运”[1](P41),而应该将学习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P24)。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的工业化不能再走苏联那种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片面扩大积累和基本建设而忽视人民生活的老路,应从落后的农业国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将中国的工业化建筑在农业的基础之上,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道路。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全党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条件下,工业化的内涵和道路也有所不同。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和西方国家当年的工业化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天壤之别。西方国家进行工业化时,面对的是丰富的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广阔的、没有遭受污染的自然环境,所以,西方国家是通过肆意掠夺式的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的。当然,这种工业化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今天,能源枯竭,土地开发已近极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人口剧增,这就要求我国不能再选择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也不允许我们再走常规的发展道路,而只能选择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来的。他强调抓住机遇,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它既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

      二

      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无法实现国家工业化,所以,“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同时,他又强调应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1](P241)。所以,“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4]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我国经济建设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增强国防力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毛泽东在“一五”开始时期,就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重工业的飞速发展虽然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建设,但却忽视了农业、轻工业发展,出现了全局性冒进、基本建设投资过大等问题。毛泽东及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5]他认为,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大部分要从农业发展中积累,所以,采用发展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地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2](P100)可见,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是它区别于苏联工业模式而深具中国特色之所在。

      江泽民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强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指各产业在数量和比例上的调整,而且包括各产业在质的方面的提高,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关系》中指出了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7](P180),这是制约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江泽民多次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强调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