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和回答。像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性质、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改革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找到思想渊源。事实证明,毛泽东哲学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锐利武器。 一、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从分析矛盾出发 宇宙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矛盾的运动是推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这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科学应该揭示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运动。在客观世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世界上没有不能分析的事物,只是:一、情况不同;二、性质不同。许多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教科书(指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引者),就没有运用这样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事物。”(《毛泽东文集》第8卷,106~107页)他认为,说明问题不从分析矛盾出发,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一个最大的缺点。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矛盾的发展和转化,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矛盾,怕讲社会主义社会有阶级矛盾。这本书的缺点就在这里。这里,毛泽东同志说的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但它也完全适用于改革。研究社会主义改革也必须从分析矛盾出发。 从分析矛盾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应该抓什么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同生产力、上层建筑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又重新肯定了这一点。因此,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同上书,130~131页)不仅要承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要承认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把分析这种矛盾作为贯穿全部研究工作的“纲”。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改革也应该抓住这个“纲”。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出现不平衡,通过改革,解决矛盾,达到新的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就是改革的过程。应该以这一点为中心来研究改革。 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人们在谈论改革的必要性时,往往是罗列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弊端,由此来回答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在当前也是正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正是因为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了,所以才提出改革的。但是,仅仅这种回答还是不够的。问题在于,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3页)当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任务以后,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改革的要求,仍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从理论上(而不是仅仅从当前的实践上)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问题,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列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要改革的种种弊端,而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大家知道,列宁根据辩证法的一般规律,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全集》第60卷,281~282页)但是,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理论界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两者之间已不再有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再是对立的斗争、矛盾的运动,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这种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是苏联长期以来否认改革必要性的理论原因。道理十分简单,既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一点矛盾也没有,怎么还要改革呢?毛泽东同志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批评了苏联理论界的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213页)由此出发,应该从理论上公开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应该承认,50年代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论点,是振聋发聩的。承认矛盾的存在,就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即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需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邓小平同志正是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针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出现的具体情况,提出改革开放这一方针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再次肯定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认为“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文选》第2卷,182页)。改革开放的决策正是在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基础上作出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而且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思想,早在50年代中期就在全党形成了共识,扎下了根子,所以当邓小平同志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引申出改革的必要性,就比较容易地而且迅速地为全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