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对审计技术与方法提出新的要求 1.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公共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完全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中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的评价,因此财务收支审计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就不可能满足绩效审计在审计手段和技术上的要求。 2.在审计内容上,绩效审计大大突破了财务收支审计在内容上的局限,而涉及到了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以外的诸多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和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等法人治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绩效审计成为对财务收支之外的管理活动的审计。绩效审计在管理活动等方面内容上的扩展使财务收支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无法适应绩效审计的需要,而必然引起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和突破。 3.绩效审计的作用之一是要提高和改善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这要求绩效审计不仅仅对被审计单位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发表评价意见,而且要发现和确认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提出改善管理的意见。因此绩效审计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必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行为联系在一起,使审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结合,通过分析和确认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控制点,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的效果性。这要求在绩效审计中应采用先进管理科学的一些方法。 4.绩效审计由于涉及到的被审计单位的数量不同而有多种形式:对一个单位内某一项职能进行审计,如合同管理;或对几个单位的某项职能进行审计,如几个部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在单位内部或跨部门的某项程序的管理等。而财务收支审计则是针对一个独立的财务单位。同时,绩效审计涉及的资料和信息是多方面的,既有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又有外部单位的。因此,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的难度和数量都超过财务收支审计,这就对在绩效审计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绩效审计采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过程分析法。过程分析法通常是审计分析的起点。审计人员首先对选择审计的管理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和监督情况,了解被审计的管理活动在单位内部运行中的全部过程和重要控制环节,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这些管理程序中应该发挥和实际发挥的作用,在每个环节应达到的绩效目标,以及整个管理过程对单位内部和外部所产生的影响等。在过程分析中,对选择审计的管理程序的检查需要依据已经建立的标准或理想的控制模型,根据法律、内部一致性和实用性来检查其完整性和相关性。这涉及到与管理人员的座谈,对有关文件的检查。 结果分析法。结果分析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特定范围内的一些实例所取得的结果进行审查,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在该项业务范围内管理活动的绩效是否与审计标准一致。如果分析结果符合审计标准,则可以断定该项管理活动的绩效令人满意;如果分析结果不符合审计标准,则可对该业务领域作进一步分析和审查,进而确认影响管理绩效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绩效审计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在所要审计的具体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推断整个管理活动的绩效水平。也可用以前审计的具体事项为案例,提供衡量绩效水平的参照标准,对照分析当前审计事项的绩效。 调查法。调查法是审计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取得相关信息的很重要的方法,通常是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有关管理人员及被审计单位的供货单位、客户进行座谈和讨论,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列明具体问题,由被调查人员作出书面回答。在必要的时候,也可联合被审计单位共同开展调查。 内部控制调查及测试。调查内部控制制度是以制度审计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必定采用的方法。同样,绩效审计在审查被审计单位管理系统时,必然要涉及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和评价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后续审计。后续审计可以理解为绩效审计的一种形式或一个阶段,也可以看成绩效审计的一种方法。后续审计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促进被审计单位执行和落实审计建议,改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绩效审计的成果。同时,通过后续审计也可以向审计机构反馈绩效审计取得的实际成果。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绩效审计涉及的资料和信息要远远超过财务收支审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能够便捷、有效地对绩效审计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也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审计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已成为绩效审计所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我国审计机关开发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在有关审计中涉及了与绩效审计有关的一些内容。如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在检查挤占、截留和挪用财政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揭露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公共工程审计中,对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审计,发现并建议纠正了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