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事业单位账户分类设置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审计与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方会计中,账户是按会计要素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业主权益)、收入类、费用类共五大类,之所以这样划分,有两个原因:

      一是账户体系与财务报表的关系。账户期末有余额的,反映会计主体获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以及与这些经济利益要求有关,归作资产负债表账户;账户期末结账后无余额的,计算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赚得净收益,说明企业净资产变化原因,归作收益表账户。

      二是企业交易包括资金交易、经济交易。资金交易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所以账户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济交易反映企业投入创造的产出对收入、费用以及资产的影响,所以,账户还有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相对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负债,讲究经济效益,也相应地具备了企业化核算和管理条件,因此改革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西方会计靠拢变得尤为迫切。

      然而,预算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毕竟有别于企业,原有的按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三要素设置的账户要如何克服弊端,才能最终按五大类要素划分事业单位账户呢?

      第一,由于事业单位是一般不存在明确剩余资产的所有者,故不宜引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概念,而称为净资产。原有账户中属于净资产类账户有:“固定资产基金”、“经费结余”。

      第二,事业单位的资产供应者主要是政府,政府对所提供的资产通常有限定用途与非限定用途的区分,因而净资产账户还应增设“留本基金”、“普通基金”。

      第三,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是非盈利组织,主要完成事业行政的业务工作,即使事业单位有业务运营,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故不宜引入企业利润概念,而称之“收益”,利润分配称之“收益分配”。

      第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原分两部分,一是预算内资金的取得和运用;二是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使用。前者需按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缺乏主动性;而后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因此,原预算外资金账户可以按企业会计要素分类的五大类设置。

      那么预算内资金呢?由于预算资金的取得和运用,必然导致单位收入和费用以及资产增减变化,因此这一类账户可相应归属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如收入类:“拨入经费”、“拨入专项基金”;支出类(费用):“拨出经费”、“拨出专项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