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审计中一般是根据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小金库”的具体规定的通知》财监字犤1995犦29号第二条定性,即凡违反国家财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由于它代表了小团体利益对灰色收入的普遍期望,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韧性,屡禁不绝。又由于法规对“小金库”的处罚较重,因此“小金库”的隐蔽性极强。在近几年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违纪单位私设“小金库”的花样不断翻新,其目的是既要违纪,又要逃避法律的监督与查处。其变相形式略举三四: 变相形式之一:修筑防火墙以防不测。如在2003年的审计中发现某中学将2002年收取的补课费、资料费等5.5万余元,不入学校财务账,但又怕作为“小金库”查处,于是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成员吴某某“掌握”这笔资金,而实际情况是代为保管,因为开支主要用于教师的奖金、福利、招待以及假期旅游等,共计支出2万余元。“家长委员会”实际上是他们修筑的一道防火墙,万一受到有关部门的追查,他们把责任推给“家长委员会”。 变相形式之二:开辟第二战场。如在2002年的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局作为甲方,委托乙方某公司负责某工程的房屋拆迁工作,共在乙方开支招待费、协调费和加班费7万余元,结果形成“双赢”局面:作为甲方,既消化了不合理支出,又免去了经手“小金库”带来的麻烦;作为乙方,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最后还有盈利就行,由于为甲方提供了方便,留下了人情,还为今后再次承揽工程留下了“伏笔”。 变相形式之三:一司二制,即一个公司二制度。某公司成立了一个营销部,该部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却将部分收支单独核算,从而消化公司的一部分不合理支出。 变相形式之四:样葫芦挖瓤子,即“账外收支两抵,无余额。其特点是每笔账外收支之间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审计人员每次只能发现一个局部。在2002年的审计中,发现某单位2001年收企业4千余元,用于小车用油,账外收支两抵,无余额。有关人员求情,“数额不大,私人又没得好处,你们就不要报了”。但随后又发现该单位收企业3千余元,用于集体旅游,同样是账外收支两抵,无余额。有关人员又解释,“仅此二笔,再没有了”。审计某企业时,发现该企业将门面收入3.7万余元与招待送情账外收支两抵,其中2000年2万余元,2001年1.7万余元,同样无余额。下属的某某站7千余元的账外收支与上类似。审计中还发现某企业一笔以前年度的9万余元的账外收支,因超过二年时限不能处罚,也无余额可供没收。 审计中,“小金库”那种传统的作法已经很少见了。而“小金库”的变相形式使“小金库”更加隐蔽,定性更加难以把握。我们在审计中决不能因“小金库”变换形式或被审计单位的诡辩而放松查处与处罚。如何查处这类变形的“小金库”,我们通常采取以下做法: 一、利用群众的举报发现线索。审计组进点时进行审计公示,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广泛搜集审计信息,一旦发现线索,立即出击。某校利用“家长委员会”设立“小金库”就是利用群众的举报发现线索,审计人员再深入查证落实。 二、突击盘点,出其不意。由于某些被审计单位经常与审计打交道,对审计的套路非常熟悉,对库存现金盘点早有准备。因此有时应选择最佳时机,最佳部位入手进行盘点才能取得效果。我们在于2002年对某公司审计时,没有按常规在现场审计时盘点,而是在现场审计、取证结束之后,过了一个星期,再杀回马枪,到被审计单位突击盘点,终于掌握了“小金库”的证据。在2001年对某委的审计中,我们没有按通常的做法让该委的财务人员打开保险柜,而是对财务人员的抽屉进行了清理,取得了“小金库”的证据。 三、搞好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2002我们在对某局审计时,对与之签订合同的乙方进行了延伸审计。在延伸审计的过程中,我们留心了支出类明细账及凭证,发现了该局在乙方列支招待费、协调费、加班费等不合理开支的违纪问题。 四、从票据入手、实物入手、请有关人员座谈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