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清企业的账外资产 对账外资产的审计是改制企业审计操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个部分的账外资产:实物形态的资产和货币形态的资产小金库。由于这部分资产在企业的账面没有反映,如果我们的审计仅浮于表面,这部分资产就极易流失。从客观上分析,由于企业平时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松弛,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账外资产。从主观上分析,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想办法形成自有的账外资产,如小金库等,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这种行为更加突出。针对这两种账外资产,要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才能抓住要害。对实物形态的资产,一般通过实物盘点、账目清理、核对等一系列操作,就可以较容易发现账外资产。但对于价格较市场价很低的存货还要特别给以关注,重点审查其进出库记录。另外报损存货的处理结果应表现在账面之上。而货币形态的资产小金库,则不仅要对实物进行盘点,更重要的是审查账面。 (二)正确鉴别核实应收账款中的坏账损失部分 改制过程中如将应收账款中的部分确认坏账损失,则净资产就会减少,这对于改制企业来说确有好处的,因此他们往往会违反坏账损失确认标准,把一部分不应作为坏账损失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处理掉。对应收账款的审计,一是要着重核对余额,清晰债权。首先必须搞清应收账款结余是否真实、准确。如果我们就账审账,不注重调查、落实,就会使我们运用的基本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真实性。核对余额工作量大,一般大额的和有疑点的应该发函询证。二是审查“冲账”。审计人员应对企业已核销坏账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对,鉴别,做到笔笔有落实。对坏账还应区别是无法收回还是无法全额收回,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冲账,而对无法全额收回的则不能一概冲销。所以要认真审查冲账程序和原因,看是否有相关证明,是否报请有关部门的批准等。 (三)正确计量改制基准日前发生的业务收入 审查企业收益的真实性是审计的重点,收入是利润的源泉,也是最终转化为净资产的源头所在。有的企业将改制前实现的收入延期基准日后反映,造成利润不实,净资产减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业务收入的入账时间应该是在企业发出商品或者已提供劳务,同时收讫货款或取得索取价款收据时,作为业务收入的入账时间。因此,属于应当当期收益的收入应及时入账,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在对一般企业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都会进行收入截止日测试,对于改制企业审计则需对收入的基准日前测试尤为重视和仔细。审计人员应判断改制基准日前发生的各项业务收入是否已全部入账,有无遗漏未入账的情况。不仅要检查基准日前的近期收入入账情况,更要仔细检查前几个月的每一笔收入,审查发票的开票日以及实际入账的日期,这样可以很准确地发现已开票未入账的现象。 (四)正确确认改制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它不具有物质实体。无形资产有吸收外部和自创两种形成方式,对于不同方式采取不同的确认价值方式。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应按实际成本入账;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入账;自行开发的,应按实际发生的开发成本支出入账。而对于评估难度大的商誉无形资产,则是整个企业的价值减去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再减去负债后的净值确定。对于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应交给有评估资格、信誉好的评估机构来评估,防止出现评估价值偏离实际应有价值而偏高或偏低的现象。 (五)特别关注一些人为造成的国有、公众投资人资产流失的大案要案线索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抓大案要案线索”是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也是改制企业审计的思路。企业改制中出现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往往都是有人为因素在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各级责任人如果廉洁奉公、严格遵守企业内控制度的各项要求,一般不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国有及公众投资人资产流失现象。正因为有些改制企业的责任人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把人民和政府赋予的经营管理权作为自己生财的工具,乘改制之机,内外勾结,周密部署一些圈套,精心设置一些假象,有预谋、有计划地掏空企业,才导致目前一些改制企业国有、公众投资人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也是广大群众深感忧虑、气愤的事情。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和全国企业审计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企业审计重点要放在检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上,要打假治乱。这些人为导致国有、公众投资人资产大量流失的做法即便包装得再好总有蛛丝马迹,而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往往掌握一定的情况。审计人员应对特别重大、特别异常的企业经济信息抓住不放,深入群众调查了解,以便发现企业责任人人为侵吞、转移国有、公众投资人资产的线索,并据此进行深入审计,或提交有关司法部门,使改制企业审计由单纯的查错纠弊跃上一个新台阶,为惩治腐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