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准则规定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要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或者政务、事务管辖范围、银行账户设置、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并对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真实性完整性上容易忽视的方面作出调查了解,掌握其有关资料的大致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因其履行的职责各有不同,有的单位设有专门的财务部门,而有的单位则是兼职财务人员,也有较小的单位是委托办理财务,有的单位其主要财务由统一的财务部门办理(如会计核算中心等),而其他收支却另设有账户,如有大量收费的单位。因此,各单位的经费来源及组成经费开支的范围不 一样,其财务管理和银行账户设置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审计前应当将其有关情况调查清楚。 二、编写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是避免审计过程中走弯路,节省审计成本的关键所在。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应根据其被审计单位的职责范围,经费收支的类型、财务管理的方式、体制以及管理状况来确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方案编制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等九项内容。其核心是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及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并掌握审计立项的目的和要求,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量财务会计及经济活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三、全面审计,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目前,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虽然大多实行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但实际存在多头管理。即:财政预算的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管理;预算外资金的收入、上解、返还部分仍由县财政局综合股管理;部分单位争取的上级专项资金和一些零星收费,其项目专账由单位负责管理。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单位财务的全貌。审计时,要参照审前调查的内容,采取内查外调、上下核对,特别是要与业务相关的单位和乡镇等部门核对,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经济活动纳入审计内容查清查透,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内容体系。 四、突出盘点库存现金,注意从中发现重要线索。现金盘库是搞好现场审计的必经程序,一般应当在审计进点时突击盘点,也可在审计中途盘点。检查时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较强的洞察力,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五、加强票据清理、核对,堵塞收支漏洞。对票据清理、核对,是搞好现场审计的重点环节。在审计中要严格依照票管中心所发出的各类票据为依据,逐类核实,然后按收入种类、金额与入账情况进行逐一核对。同时,要注意有个别单位的收费票据不是来自一处,有的在财政部门领有票据,也同时在税务部门领取,也有的还在上级主管部门领用发票,造成票据来源多样化。因此,必须把票据领用的数量和出处查清楚,防止资金体外循环和出现审计“空白点”。 六、审计调查与账务审计相结合。审前调查的重点是摸清基本情况,为审计实施找出突破口,而审计实施中的调查是审计中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对账户上发现的线索以及疑点问题进行核对澄清的过程。所以审计过程中的调查,实际是审计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事关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审计中的调查取证工作。有三种情况必须进行调查。一是进行专项资金、专题项目审计调查;二是账务审计中辅以一定的审计调查,重在核对;三是对群众举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调查,重在落实和澄清疑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