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国籍”的放弃对于新中国外交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作 者:
程希 

作者简介:
程希,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本文为其硕士论文《中国外交战略视野下“双重国籍”的放弃——兼论侨务与外交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有删改。指导教师李安山。(北京 100007)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放弃“双重国籍”对于新中国外交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为“双重国籍”的放弃既是中国争取印尼等国家、开展睦邻外交的国家利益需要,同时对于华侨华人更好地在当时生存和发展又有其必要性;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国籍问题并非当时华侨华人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华侨华人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双重国籍”的放弃在当时只是中国政府一相情愿的良好愿望。本文还认为“双重国籍”问题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并未因放弃“双重国籍”而失去华侨华人这一资源,因而此举无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还是侨务而言,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稳定周边,打破美国的孤立与遏制,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新中国进行了外交战略和策略上的调整,开始了其至今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对亚非拉外交,而打开中国东南、西南方向的睦邻外交,尤其成为中国政府为保证国家安全而迫在眉睫的战略考虑。1954年至1955年,中国与印尼通过谈判,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宣布放弃“双重国籍”。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将侨务与外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新中国在权衡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家利益得失后进行外交战略和策略调整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佐证。

      一、放弃“双重国籍”是中国外交上争取印尼等国家的一个突破口

      反帝、反殖斗争是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目标和利益之所在,也是中国何以能跟亚非拉国家站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曾经认为战后民族独立国家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资本主义一边,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但是日益兴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态度却证明了他们存在和壮大的可能性。(注:见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而且,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中国政府开展切实的外交努力。

      中国开展对亚非拉外交首先表现为睦邻外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解决边界问题、放弃“双重国籍”和经济援助。这既是中国为打破美国遏制和封锁,必须首先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需要,应该说也与亚非会议的召开不无关系。亚非会议是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继日内瓦会议之后跻身国际舞台的又一次机遇,也是中国开展对亚非拉外交的有利时机。参加亚非会议的29个国家中,仅有5个与中国建交,其余大部分国家都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中国希望参加此次会议,打开外交局面。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国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被定为:“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对外关系创造条件。”(注:曲星:《中国外交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为此,中国首先对亚非会议的主要发起国进行了一系列外交争取工作。五个亚非会议的发起国均为亚洲国家,且多是中国的邻国。

      中国从解决西藏和边界问题入手,与印度(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和缅甸(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争取印尼”的突破口。

      印尼是亚非会议的首倡国,为此次会议得以召开多方奔走、协调。与印度相比,此时的印尼似乎更是中国“天然”的同盟者。印尼是拥有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有约300万华侨华人,也是当时共产党势力最强大的东南亚国家。印尼共产党人数号称200万,为当时的印尼第一大党。印尼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早开始武装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并取得独立的东南亚国家。苏加诺为平衡国内各派力量,特别是陆军的力量,也扶持和利用印尼共产党。此外,新中国内政外交的“独特性”及其成就,特别是“在经济上取得的成效和社会稳定”,对苏加诺时期的印尼也颇有吸引力,被视为“解决亚洲问题的亚洲处方”(注: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页。)。1952年4月,印尼韦洛波内阁组成后,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取消苏基曼内阁同美国秘密签订的《共同安全法协定》,拒绝参加美国策划的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支持尼赫鲁提出的建立和平区的倡议,积极推动亚非团结反帝反殖、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事业。1953年10月,印尼派出首任驻华大使。1953年11月,印尼经济代表团访华,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1954年6月,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印尼,双方签订了贸易议定书和支付协定。印尼开始对华出口被美国禁运的橡胶。

      印尼之所以热衷于倡议召开亚非会议,不仅因为此前在新德里召开的一个亚洲会议上曾动员各国支持印尼的独立要求,证明了这样的会议对推动民族独立运动有积极作用,还因为当时的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提出了“亚洲人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前途,不要西方世界来干涉”的主张(注:曲星:《中国外交50年》,第158页。)。这一具有明显反西方色彩的主张与中国的外交战略方向是不谋而合的。这一时期,中国亦有类似关于“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表述。1950年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亚洲人民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亚洲人民自己处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0页。)。毛泽东亦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反对美国对亚洲国家内政的干涉。1955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强调:“这里是我们的地方,这里的事情应当由我们来管。”1959年3月18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社会党书记长浅沼稻次郎时再次指出,“我说西太平洋的国家自己来管”,一切外国势力都应撤走。(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37、220、371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