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翟思成(1958-)男,河北盐山人,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编审,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与文学理论。(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中体现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必然结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从而继承、丰富和升华民族精神。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才使中华民族每当外族入侵之时,能够团结一致,奋起抵抗。也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与精神纽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维护和促进了国家的团结统一。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存在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作用也许不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那样彰显,但每每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和困难的时期,或者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民族精神就会愈发地彰显,就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极其丰盈而充实的形象集中地层现出来,成为凝聚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旗帜和号角。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每一次高扬和凸显,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艰难危亡之中的特殊历史时期;而每一次危难的渡过,也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充实和丰厚,使民族精神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造成国土大面积沦陷。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讨中,蒋介石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使本来危亡的局面雪上加霜。这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沦陷的晋察冀鲁豫地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面展开,“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在这些地区中,尤以河北的抗日斗争最为勇猛和惨烈,日寇对河北地区也采取了最严酷的镇压和封锁。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几次血雨腥风的大扫荡都集中在河北。面对日寇的血腥屠杀,河北人民没有被吓倒,河北的热血青年更没有被吓倒。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河北全境成为八路军作战的主要区域之一,八路军所属三个师的一半主力集结在河北,使河北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河北人民特别是河北青年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因此,民族精神的特质也在河北青年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一、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青年运动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是近代崛起的亚洲帝国主义军事强国,它对中国一直存有觊觎之心。二战时期,它占领、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彻底袒露。其对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第一步占领华北和上海,第二步占领中国的其他区域。”“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华的全面战争。面对强敌,华北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开始了一场空前的保卫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全民抗战。在八年抗战中,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和核心内容就是团结抗战,不怕牺牲,抵御外辱,救亡图存。在这场战争中,河北青年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在民族精神的大旗上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抗战中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民众,结成最广大、最稳固的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同抗日。

      日寇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民众进行血腥屠杀,其残忍与野蛮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被日军直接杀害的老百姓,在晋察冀边区是71万人,在晋冀鲁豫边区是73万人,日军在河北制造千人以上大惨案12起,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的老百姓,在河北全境,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日寇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使民众无法生存。河北的广大青年面对敌人的种种暴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对敌人作殊死的武装斗争才有出路,而武装斗争的前提就是高度有序地团结组织起来。在抗战时期,我们要以弱抗强,实行游击战争,就必须有效地保存和壮大自己,这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北的广大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空前迅速、广泛地组织起来。1937年末,随着八路军挺进河北,河北西部山区开始筹建青年抗日救国会。到1938年,除承德和张家口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县普遍建立了青救会。北岳地区1938年5月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冀中区1938年5月也成立了冀中区青救会。冀东地区党领导的青年组织称为青年保国会。青救会组织发展的高潮是1939年和1940年,仅在北岳区和冀中区,会员就超过了60万人,青救会领导下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达30万人,儿童团人数超过100万,部队中的青年官兵也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加入到各地的青救会组织中。

      河北青年之所以能在抗战期间广泛地组织起来,主要是由于广大河北青年经过党组织和八路军的政治教育。河北青年自愿而积极地参加青救会组织,也是由于青救会适合青年的群体特点,在这一组织中,青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展现个人的才干。青救会的纲领明确指出其建会目的是:最广泛地团结抗日青年,参加抗战建国事业,帮助青年提高政治文化水平,改善青年生活,提高青年地位,驱逐日寇,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既符合抗战形势对青年的要求,也完全符合青年的特点和切身利益的要求。河北地区的青年由于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青救会,经历了由封建专制到现代民主的巨变,更有尊严、有滋味地生活。这样代表青年的群众组织当然对青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青救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与青救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广大青年积极加入青救会,大胆参加各种活动,使青救会成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桥梁,以青年农民为主力,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各阶级、阶层青年的广泛的群众性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