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述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效马(1969-),男,湖南炎陵人,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199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向、新进展和新突破,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境界,其主要表现为:宏观研究方面,学术创新意识、人文关怀意识与历史反思意识不断增强,学术旨趣与视角日趋多元化;专题研究日趋深化、细化,在既有的热点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在以往研究中的若干薄弱点上取得众多开拓性成果。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5-0066-06

      1999年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跨入新世纪、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步伐,伴随着学术界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和学术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大陆的五四运动史研究稳步发展,日益深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和重要突破。本文拟就近五年来大陆学界五四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势与新进展作一粗略的总结和介绍。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学术研讨与成果出版概况

      近五年来,国内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在学术研讨和论著、史料出版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9年,以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为契机,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纷纷举办了以五四研究为主题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对推动新时期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学术层次最高者,当属是年5月召开的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共120余人,其中包括香港、台湾学者5人,美、法、德、俄、澳、日、韩、新加坡等国学者19人,收到论文近百篇。会议以“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为主题,围绕八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在学术研讨走向纵深的同时,研究论著的出版亦有了新的进展。论文集方面,郝斌、欧阳哲生主编的《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收入中外学者的论文89篇,篇幅浩大,包罗宏富,不乏力作。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选的《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文集》(学习出版社,1999)、华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回顾·反思·展望——河南省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亦汇集了一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五四运动展开宏观探讨或微观研究的论文。朱文华的《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大思想家散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周质平的《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朱正的《鲁迅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王泉根主编的《多维视野中的吴宓》(重庆出版社,2001)等,收入了一批对五四时期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上述文集所收录的论文,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纪之交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水平。

      专著方面,综论性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沙健孙、龚书铎主编的《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人民出版社,2001),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的宏阔视野中,对五四运动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宏观探讨。王章维等人合著的《“五四”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从一系列具体层面切入,系统论析了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高力克的《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一书,围绕五四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五四伦理革命、杜亚泉所代表的“另一种启蒙传统”等诸多论题,对五四启蒙运动的复杂面相和内在矛盾进行了多方位的透视和剖析。

      为数众多的专题性著作,对五四运动的诸多具体层面进行了深入开掘。其中,王跃的《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郝雨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播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欧阳军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张艳国的《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花城出版社,2003)、彭鹏的《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1920年前后为中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沈卫威的《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等,对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探讨。朱耀垠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及其回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黄玉顺的《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从科学史、哲学史两个不同视角,系统论析了五四时期科玄论战的内在理路和深远影响。任建树的《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吴汉全的《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徐雁平的《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孙郁的《鲁迅与胡适——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等,对五四时期若干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进行了深入考察。张光芒的《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许祖华的《五四文学思想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俞兆平的《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等,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各类研究论著大量出版的同时,史料的编辑整理与出版亦取得了新的成绩。《五四运动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李大钊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钱玄同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杜亚泉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张闻天早期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等各类资料集的出版,对深化、细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阐释和考察,迄今为止仍是国内历史研究、人文研究的一大热点。五年来,为数众多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中辛勤探索,默默耕耘,锐意进取,有力地推动了新世纪五四研究的深化、拓展与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