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7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作 者:

作者简介:
师吉金(1962-),男,渤海大学政法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渤海大学 政法系,辽宁 锦州 121000

原文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1949-1957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迁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全面的、快速的、深刻的,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对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从变迁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和协调发展。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33(2004)01-0043-05

      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变迁时指出:“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17)从1949年至1957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期,其变动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既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也有社会变迁对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变迁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总观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就是通过自己的方针政策和各级组织,并通过各级政府,使自己在建党时期就一直追求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变迁有什么特点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体现出全面性的特征。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国统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必须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的其他方面,诸如人口、婚姻、家庭、阶级、阶层、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意识等也必然要随之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解放区,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已经具备新民主主义的特征,但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在其影响下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尽相同。所以,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社会变迁也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

      第二,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是快速的,深刻的。从社会形态来看,1949-1957年短短的8年间,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此快速和深刻的社会变迁,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从生产力的发展看,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同自己的纵向比较,发展是迅速的,同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发展也是较快的。从对社会问题的治理看,困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娼妓问题、土匪问题、灾荒问题,以及近代以来的吸毒问题、失业问题,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被解决了,并且在以后很长时期内没有反复,体现了快速和深刻的特点。阶级、阶层的变化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快速和深刻,不是通过暴力来进行的,因而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以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的特征。但是,就社会变迁的深刻性来说,却产生了传统意义上革命的效果。邓小平说:“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2](134)

      第三,这一时期的社会,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为此所采取的步骤,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进行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等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实行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所产生的结果是好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对于中国在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不管其道路是如何的艰难和曲折,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时期就追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对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是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的。通过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得以解放;通过恢复国民经济,通过制定和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在全国建立起来,中国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得到了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实行这些原则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结束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屈辱的外交历史,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展示了新中国外交大国的魅力。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方针政策。在实现这些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前述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无论在家庭收入还是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更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