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97(2004)02-0067-07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方面,经历了三次重大选择和转变,不仅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也为未来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为中国完全实现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设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中国的工业化扫清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在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将完成的1949年,党就开始考虑怎样实现工业化的问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提出中国工业化实现必须以“节制资本”和“统制对外贸易”为前提。1949年6月,刘少奇在论述新中国的财政经济政策时指出:“中国要工业化,路只有两条:一是帝国主义;一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很多工业化的国家走上帝国主义的路。如果在没有工业化的时候,专门想工业化,而不往以后想,那是很危险的,过去日本和德国就是个例子。”(注:《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和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党对新中国的工业化模式还处于摸索中,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也强调优先恢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要性,对经济发展战略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看法。 1949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恢复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注:《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1页。)将恢复经济的大致顺序列为:农业、交通运输、工业。1950年6月,陈云在七届三中全会上谈到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时,认为将来工业的投资需要从农业汲取,因此要重视农业发展。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和外贸恢复很快,当时不少人都曾经提出过先发展农业和收益快的轻工业,为发展重工业积累资金。在党内,对这个设想作了最完整、最明确的阐述的是刘少奇。 1950年刘少奇在一份手稿中专门谈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提出:“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已有的工厂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其次,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再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最后,就要在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器化。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大体要循着这样的道路前进。”(注:《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随后,刘少奇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发展步骤的道理。 朝鲜战争爆发后,尽管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变得紧张,但是刘少奇仍然坚持了他不同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设想。1951年5月,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呢?工农业都要发展。现在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才有原料和粮食,工业才有市场。其次是发展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开始还是要搞一些轻工业。因为轻工业可以赚钱,也容易办些,又不用很多资本。”(注:《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同年7月,刘少奇在“春藕斋讲话”中,再次解释了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必要可能的重工业,然后再发展重工业的道理。他说:“为什么不可以先发展重工业?因为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农业,工业就没有基础。不发展农业就没有原料,要棉花没有棉花,要麻没有麻,要烟叶没有烟叶。农村也是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不能都拿到国外,必须拿到农村,如果农业不发展,工业的市场就不大。还因为人民生活要迅速提高一步。要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要依靠农业来积累工业的资金。轻工业也是赚钱的。重工业积压资金很厉害,需要大批资金才能建立重工业。”我们不能采用帝国主义靠掠夺殖民地及剥削来建立重工业的办法,“筹集重工业资金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基础上要求人民节省,再加少数向苏联等国家的借款。”(注:《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刘少奇等人根据中国经济落后和资金缺乏的国情,认为工业化应从优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业和轻工业起步,以便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虽然上述思想没有被中共中央接受,但是上述思想所包含的真理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另外,这个时期提出的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即自我积累、节制资本的道路,则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相当长时期的主导思想。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选择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会议结论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此,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形成。同年9月24日,作为庆祝建国3周年的口号,中共中央将其公之于世。 在此以前,党和政府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一般都是用“工业化”这个词,毛泽东主持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以下简称《宣传提纲》)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解释了其含义,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