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76:中国共产党未能成功转换角色的原因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增彦(1969-),男,河南财经学院马列部讲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生。邮编:450002

原文出处:
理论与现代化

内容提要:

执政党角色与革命党角色相比,在地位、任务、领导方式、党的建设内涵、党群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带有浓厚革命党色彩的执政党,没有成功地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转换。之所以未能成功地实现向执政党角色转换有其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原因促成,是党的建设模式的不当定位以及战争年代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经验的巨大惯性迁移的作用。总结历史,有利于在新世纪加强执政党建设。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052(2003)06-0016-05

      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扮演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角色。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主要以革命党的面目在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尊艰苦奋战。由于需要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和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以1949-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只能说是拥有了执政地位的革命党,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过渡阶段。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以后,党则正式以执政党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自强复兴而不懈求索。这意味着,1956年以后,党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历史性转变,以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发展,应对新时代的变化挑战。

      一、执政党角色有别于革命党

      无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最高目标都不会变,也不能变。但是,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当着我们党从革命党已经彻底地转变为执政党的时候,党在许多方面就势必要发生若干重大变化。

      1.党的地位的变化:从被反动势力残酷摧残、统治压迫的党转变成为执掌国家管理权力的、统治的、领导国家政权的党。权力意味着责任。从此,党必须肩负起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党的中心任务和党完成中心任务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从着力追求根本推翻旧有统治的上层建筑并进而变革其生产关系,即砸烂一个旧世界、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为中心任务的党,转变为真正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建设一个新社会、利用政权和平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党;从主要依靠人民军队和群众运动来完成中心任务转向主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依法平稳有序地来进行。革命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能否砸烂这个旧世界,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着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来进行,只要有利于人民战争的胜利,一切方式、手段包括合法与非法的、有序与无序的、规范与非规范的都可以使用;执政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要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要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要与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联系。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任何方式手段只要它无助于实现社会稳定、违背了国家民主法制、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都必须加以禁止。

      3.党的领导方式的变化:从高度集权、党政合一、实行人治的党转变为党政分开、实行法治的党。为夺取政权而不得不借助于频繁而惨烈的战争的革命党,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必须是高度集权的命令式领导,否则就难于取得兵贵神速的战争的胜利。转变为掌握着公共权力的执政党以后,党和人民的意志就有条件也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党就能够从而也必须转变为主要依靠民主和法制来治国理政。革命党为了夺取并进而执掌国家政权,不但不能遵守统治阶级的现存法制而恰恰是要对其加以破坏和废除;执政党则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政局,需要用稳定性较强的民主和法制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革命党眼中,“亲不亲,阶级分”,只要是阶级敌人就要使用各种手段将其打倒、消灭;在执政党那里,理应只看社会成员是否是违法犯罪分子,理应只用法律尺度去衡量罪与非罪,只要不是犯罪分子,就应当一视同仁,而不能按照什么阶级标准再去把他们区分为三六九等加以区别对待。

      4.党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广泛性和党的功能不同:从主要代表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下中层阶层利益并率领他们反对现存统治秩序,即统领劳苦民众揭竿而起并为他们谋取利益的党,转变为支持和保障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广泛代表社会各个群体根本利益的、尽量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秩序的党。不代表劳苦民众的利益去革地主老财、资本家以及大富翁的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苦民众就不会跟革命党去造反,武装夺取政权就是一句空话。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兴国,不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实现,执政党就有因不能造福民众而丧失人心,进而丧失执政地位的现实危险。

      5.党的建设的内涵的变化:从党的建设必须与武装的阶级斗争紧密相连转向党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紧密相连。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革命党旨在动员各种政治力量与敌对阶级进行对抗,旨在利用各种社会矛盾造成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局面,进行阶级斗争,以图取而代之。而执政党则与公共权力密切相连。执政党掌握的权力属于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所共有,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维持社会稳定的责任。要达此目的,作为表面超脱于各个阶级、阶层、集团、群体利益之上的执政党,必须想方设法去整合它们因利益不同而引发的各种社会冲突及矛盾,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执政党理应建设成全社会领导核心和具有利益协调功能的“整合导向型政党”。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从阶级斗争的政治理念转换为国家建设理念,必须从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哲学观转换为注重矛盾的统一性的政治哲学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