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

——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宪文(1934-),男,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南京大学 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我们必须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

      20世纪的中国,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第一次社会转型,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相继成立的中华民国。它标志着中国由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

      第二次社会转型,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一转型是中国由一个具有初步现代性的社会向建设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它是采用和平的、变革式的转型。

      运用现代化的理论,考察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我认为应将1911-1978年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剖析和认识。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4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的问题。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机遇,中国社会完全有可能走向新的历史发展道路。但是,这个大好的历史机会被执政的国民党丧失了。第二,经过三年的国共内战,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论指导上的错误,因而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均遭受严重挫折,未能有效地实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显然,国共两党都未能把握好历史的发展机遇,把社会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还需要回溯一下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封闭式的东方大国,专制主义统治严重。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一方面,中国先进的人们发现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要急起直追;另一方面,殖民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因而近代中国人民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富强的现代中国。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先进的中国人,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变革,但未能成功。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暴力革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即: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政治统治,结束了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二,初步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把中国引向建设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在中国来说,是破天荒的、也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件。由于辛亥革命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因而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成功的革命运动。

      但是,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武装斗争形式的革命运动,它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社会转变,特别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的所有任务。新的社会因素不可能迅速地完全代替旧有的社会因素。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与政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1.帝国主义虽然受到革命运动的打击,但其势力仍在,仍然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大量的传统社会遗留,其中包括传统政治、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有时甚至掀起较大的复旧风浪,如政治上的复辟、文化上的复古等;3.传统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小生产方式造成的落后意识、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阻碍着人们的进步和对新事物的追求。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尚很微弱。作为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矛盾、冲突的畸形政治形态——北洋政权,其掌权者缺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政治理念和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目标、纲领和措施,因而没有凝聚各种社会势力的号召力,也无法取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无休止的争权夺利。这种政治现象的出现,也是历史转型阶段的必然,它使人们发出中国向何处去的疑问,以及提出中国如何再进一步地进行社会改造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人们提出种种社会改造的方案。这些方案,不管它的可行性如何,都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在众多的方案中,有两种方案分别为人们所接受、采纳,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论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改造中国的三民主义纲领。中国共产党最初是学习苏联革命的方式,走城市起义的道路。在中国资本主义尚不发达并需要发挥它的经济效能的情况下,过早地、不适宜地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的理论,从而在政治实践中带来严重危害。在城市起义不断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探索新的改造中国的方案。而国民党人主要据守城市,在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实施了较为深刻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如在1928年颁布《训政纲领》,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建立了以五院制为核心的中央政治体制及地方政治体制。这种与北洋政府政治体制不尽相同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五院制度,政治上的监察弹劾制度,以及人事上的考铨制度等,虽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但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应该说30年代国民政府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另外,在经济改革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措施,统一了财政,增加了税收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市场交流和国内外贸易,发展了工农业经济,争回了一些中国丧失的海关主权,基本上恢复了自主决定税则、税率,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商业,抵制了外国商品的倾销。中国的社会经济,在30年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缓慢的发展过程后,于1936年达到民国时期最高的经济水平,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向前推进一步,也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