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壁文化的颠峰

——宋代题壁文化论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建军(1966-),男,河北平山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生。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题壁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作者从题壁处所之多、题壁创作动机之丰富和题壁文化繁盛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宋代题壁文化之发达做一考论。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4)04-0064-04

      题壁是指以笔墨等为书写工具,题写于墙壁、石壁、门板、树木等物体上的诗词、文句等。题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发源于秦汉,盛行于唐宋,流风所及绵延至今。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题壁文化的研究却极少。本文仅从题壁处所之多、题壁创作动机之丰富和题壁文化繁盛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宋代题壁文化之发达做一考论,为题壁文化之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名山胜景处,题壁留诗多

      翻阅各种诗话、词话和宋人笔记,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有关宋代题壁的记载,从中可以窥知宋代题壁文化之发达。

      《中山诗话》载:

      江州琵琶亭,前临大江,左枕盆城,地尤胜绝。过客多留题,唯夏郑公、梅公仪最佳。夏云:“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泪满青衫。”梅云:“陶令归来为逸赋,乐天谪宦起悲歌。有弦应被无弦笑,何况临弦泣最多。”又叶氏女诗云:“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舡无处问,不闻商妇琵琶声。”

      僧人可遵嗜好题诗,曾经“题诗汤泉壁间,东坡游庐山,偶见,为和之。遵曰:“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东坡曰:“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遵自是愈自矜伐。”[1](p61)

      《苏轼全集·东坡先生年谱》载:

      (熙宁)七年甲寅先生年三十九,在杭州通判任,正月游风水洞,推官李泌先行三日,留风月洞相待,有诗题壁。

      周密《齐东野语》载:

      南北通和时,聘使往来,旁午于道。凡过盱眙,例游第一山,酌玻璃泉,题诗石壁,以纪岁月,遂成故事,镌刻题诗几满。绍兴癸丑,国信使郑汝谐一诗,可谓知言矣。

      郑汝谐的《题盱眙第一山》写道:“忍辱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2](p1154)

      针对宋代文人雅士喜欢在名山胜景处题壁留诗的时尚,黄庭坚有如下透露着自豪的总结:“天下清景,初不择贤愚而与之遇,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并且“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p.34]此一总结充分说明了宋代文人雅士有着在名山胜景处题壁留诗的雅好,真可谓“人事百年俱变灭,祗应题字不尘埃”。

      二、“诗板留题,莫知其数”

      宋代的寺观祠庙为了迎合文人骚客的题壁雅兴,往往在寺观的墙壁上设有专门供游人题壁留诗和欣赏题壁诗的“诗板”或“诗牌”,于是在寺观的诗板题壁留诗和“诵诗板”更成为了当世士大夫的一种时尚。

      《宋稗类钞》载:

      晏元献公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诵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终篇无几。又使别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无迹,鸣蛙只废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又荐馆职,遂跻身侍从。山谷南还,至南华竹轩,令侍史诵诗板,亦戒勿言爵里姓名。久之有一绝云:“不用山僧供帐迎,世间无此竹风清。独拳一手支颐卧。偷眼看云生未生。”徐观姓名,曰:“果吾学士葛敏修也。”[3](p406-407)

      《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引《许彦周诗话》:

      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募地烧天募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慢腾腾地热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亲书也。”司马光游览嵩山峻极中院时对这首题壁诗极其欣赏,不忍心其日久被毁,便在旁边又题“勿毁此诗”四字;而该寺僧人也以本寺拥有司马光的题字而自衿于游人。

      《湘山野録》卷上载:

      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嘉泉也,便於漱酌,行客未有不舍车而留者。寇菜公南迁日,题於东楹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黯然而行。”未几,丁晋公又过之,题于西楹,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补之讽安抚湖南,留诗於寺曰:“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人厌宠荣。”诗牌犹存。[4](P13-14)

      《渑水燕谈录》第七卷载:

      北都临清县北王舍城僧寺东一古殿……国朝已来奉使大辽者,道出寺下,例往观之,题名粉板……

      苏轼有《见题壁》:“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应为诗人一回顾,山僧未忍黄泥。”(《苏诗补注》卷13)其友人陈后山登凤凰山,有怀子瞻诗曰:“数篇曾见使君诗,前后登临各一时……朱栏行遍花间路,看尽当年题壁处。”(《苏诗补注》卷14)其弟苏辙也有诗曰:“落笔纵横题壁处,诵诗清壮举杯前。”(《栾城集》卷5)这些都是有关宋代寺观“诗板留题”和“诵诗牌”的生动写照。

      有人“诵诗板留题”,也有人欣赏题壁书法。《湘山野録》卷中记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