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书史的建构

——西夏文书研究之二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彦龙 党小龙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原文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西夏文书史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在“西夏文书研究之一”中已经对西夏文书的体裁、载体、组织机构和文书工作者进行了探讨。本篇主要对西夏文书的文风和文书工作制度的组成部分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使西夏文书史的建构成为一个体系。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4)02-0043-04

      西夏公文史的建构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不仅有文书体裁、载体、组织机构、文书工作者,而且还有文风及其为保证文书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关制度等内容。文书是一个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工具,受到西夏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西夏历代统治者均不同程度地制定措施、完善法律,使文书工作更加严谨科学并使其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文书工作制度。下面对西夏文书的文风和工作制度进行简要论述。

      一、西夏公文的文风

      西夏公文是西夏作家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夏的作家文学多半是党项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文人的文学,在诗歌和公文、碑文、序文等散文领域成就较高。党项贵族在建立和巩固西夏国家政权过程中,对文学的兴趣和修养日益提高,他们特别看中了文学的实用性,运用文学这个武器有效地号召和启迪民众、联络朋友、抨击和警告敌国。西夏历代统治者,都十分热心于运用文学工具为其政治、军事服务。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一方面建立蕃学,培养本民族的专门人才,形成党项族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另一方面又格外注意吸收宋朝文人中的“举子不第”者,并“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倚为谋主”。(注:[元]脱脱:《宋史·夏国传上》,1977年,中华书局,第13993页。)这些汉族文人如元昊时的张元、吴昊等,大都有较深厚的汉文学修养,他们在以自己的才华为西夏政权效力的同时,为西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西夏统治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较普遍地接受了教化实用文章的主张,对于中国文章“宗教”、“载道”“言简”的悠久传统,也能够心领神会,并且身体力行,产生了许多实用性文章,诸如公文、碑文和序文等,其功利性很强。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存下来的文章总量不多,但是仍可看出西夏文章具有较高的水平,其中用西夏文创作的文章有的表现出党项固有的风格和特点,而一些用汉文写作的文章则明显受到中原汉族文章传统的影响。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西夏文缀》《西夏文存》等保存下来的西夏公文来看,这些公文,大多是以西夏首领人物的名义,写给宋、辽、金等封建王朝帝王们所看的表文。这些表文,一方面表示了对有关王朝所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抒发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西夏统治者高度重视作为“既其身文且亦国华”(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4。)的表文,不仅尽力借此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力,也显示西夏王朝的文学精华。一些表奏文也可称文学佳作,其说理透彻,用典恰当,文字流畅。如元昊称帝时给宋朝所上的表奏文气势博大,一气呵成,颇具文采,是贵族文学的代表作。而汉、夏文合璧的《重修凉州感应塔碑铭》碑文,更能反映党项民族文学的独特风格。

      西夏的章表一似唐宋,均采用骈体而作,原因很多。首先是因为西夏受唐宋文化影响较深,出自对唐文化的推崇,西夏奉唐时已成定格的骈体公文作为本国章表的圭臬;其次是为了标榜与中原王朝的对等地位,西夏必须采用中原王朝无所不用的骈体公文,故西夏章表采用骈体,势在必行。

      骈体多用并列的排句写成,讲究词语的对偶、典故的运用、藻采的修饰和音调的协调等。西夏的表文得骈体之妙,不少的表文,在琢章、造句、驱辞、炼字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些表文,由于作者用力颇深,以致陈辞比事,警策精切,读来令人情绪激昂、回味再三。

      元昊自幼爱好文学艺术,享有良好的家庭教养,他“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善绘画,能创制物始”。“案上置法律,常携《野战歌》、《太乙金鉴诀》”(注: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他写的表文情辞兼善,既有深厚的内容,又有优美的形式,是西夏表文的典范。如元昊登基之后,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即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上表宋廷曰:

      臣祖宗本自帝胄,后魏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为旋重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三十年边情善守,五千里职贡常输,夏主之号,夙愿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

      表文以庄严的文笔,将先世所建之业绩,如数家珍般道出;将自己称帝建国的理由,如发宣言般公布。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不但论证了“西郊之地”、“南面之君”的合理存在,而且指明了“鱼来雁往”、“地久天长”的美好前景。从艺术表达上看,全文主旨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用语典雅凝重,论说逐步深入,文气沉稳从容。这种表文的写作,深受唐代以来骈体公文的影响,十分讲究将骈俪排偶施之于现实应用,使公文也变成了篇体光华的美文。这种表文,颇能代表西夏宫廷的文学风格,并昭示了西夏作家在艺术上的刻意追求。

      又如,《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是一篇很有特点的表奏文。该碑铭由阴阳两面内容构成。阳面的西夏文碑文,以宣扬轮回、流转、因果、知行等教义发端,带出了脱俗行善的劝说,以及印度阿育王为安置杏眼舍利而修建这座凉州佛塔的历史传说:

      妙塔七节七等觉,严陵四面四河治。木干履瓦如飞鸟,金头玉拄安稳稳。七珍庄严如晃耀,诸色妆饰殊调和。……法物种种具放置,供应一一全已足。

      这整齐的语句,多彩的描摹,形象的比喻,流美的气韵,成功地表达了西夏民族浓厚的宗教情感。更令人叫绝的,是在这段碑文之后却以大段的排偶语句,“五色瑞云,朝朝更复金光飞;三世诸佛,夜夜必绕圣灯显;……施舍殊妙,三轮体空义皆解;志忠心坚固,二边不执证彼岸”,热情称颂了修成此塔之后将使佛法得以弘扬的美妙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