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舒大刚(1959-),重庆秀山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古籍所,四川成都610064

原文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古文孝经》在宋代复出并得到广泛注意和研究,宋代《古文孝经》学成果较多,为其他朝代所无。本文通过对《古文孝经》在宋代的流传与研究历史之考察,清理了《古文孝经》的真实面貌,纠正了南宋以来关于《古文孝经》的错误认识,为澄清历史上和现实中《古文孝经》真伪问题作了论证。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7.4;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3-0098-07

      宋代是《古文孝经》之学盛极的时代,历考《孝经》学史,无论从研究《古文孝经》的人数上看,或是从研究成果上讲,都没有一个时代可与宋朝媲美。由于宋代以前的《古文孝经》业已不传,今传于世的《古文孝经》只有宋代最早。今天欲认识历史上《孝经》的今、古文问题,必然以宋代《古文孝经》为桥梁;要审察后出《古文孝经》及《孔传》的真伪,也要以宋代《古文孝经》学为借镜。真可谓前乎此看因之以信,后乎此者因之而明,宋代的《古文孝经》之学兼有承前启后、辨伪识真的功能,故有加以专门研究之必要。

      一、扑朔迷离的《古文孝经》问题

      《孝经》为文虽少,公案却多,在经文上有“古文”、“今文”之分,在注文上有郑注、孔传之别。此类问题时时干扰人们的注意力,影响经学研究的正常开展,给学人平添几多烦恼。为给宋代《古文孝经》问题的讨论提供清晰的背景,我们有必要对宋以前《孝经》今古文问题略作回顾。

      说起宋以前的《古文孝经》,可以用“扑朔迷离,是非难断”八个字来形容,因为它在历史上时隐时现,若存若灭,要认识它仿佛系风捕影一般,非常不容易。

      最早提及《古文孝经》的是刘向、刘歆父子,其后东汉桓谭、班固、许冲等人也有所论述。《汉书·艺文志》著录:“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又:“《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颜师古注《古文孝经》曰:“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1]众所周知,《汉志》系据刘歆《七略》改编,班固所说实刘歆之言,师古注也是引刘向《别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区分《孝经》的今古文问题实起于向、歆父子。《汉志》“孝经类小序”述《孝经》传授:“……故曰《孝经》。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隋书·经籍志》“孝经类小序”亦称:“至刘向典校群籍,以颜本(今文为颜芝所藏,子贞所献,详下——引者)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2]明刘向曾对今古文《孝经》作过整理。师古注还引桓谭《新论》:“《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可见,《孝经》今、古文区别,一在于分章不同:今文十八章,古文分二十二章(注:《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商务印书馆)卷六○八(页4)引桓谭《新论》作“二十章”,下脱“二”字。),其中《庶人章》分为二、《曾子敢问章》(即今《圣治章》)分为三;另外又比今文多出一章(即《闺门章》)。二在于字数不同:今文1799字,古文1872字。三在于内容不同:《汉志》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两句“古文字读皆异”;桓谭说《古文孝经》文字与“今异者四百余字”。其余内容则“大较相似”[2](经籍志)。

      关于《古文孝经》的来历,《汉志》“尚书类小序”:“武帝末,鲁共(即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3]《隋书·经籍志》说:“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均言西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一样,都出自孔壁。问题在于这批文书到那里去了?《汉志》说:“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指古文各书)。”许冲《进说文解字表》又说:“(许)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文》‘古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3]说明孔壁古文为孔安国所得,为鲁国孔家所藏,至昭帝时又为“鲁国三老”(孔氏后人)所献。许冲还说:“《古孝经》者,……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著一篇并上。”于是“撰著一篇”(即《孝经孔氏古文说》)与其父《说文解字》一道“并上”(注:许冲作《古文孝经说》一事,学者多所忽略,侯康、姚振宗补后汉、三国《艺文志》皆无著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华书局1988年重印)之《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然不云有《孔氏说》,而许叔重遣子冲《上说文疏》,并上《孝经孔氏古文说》,则(刘)歆又伪作《孔氏孝经古文说》。”康氏以《孔氏古文说》为刘歆伪造,曲解许冲“撰著一篇”之意,今所不取。)。

      历史上纷争颇大的汉孔安国《古文孝经传》,首次出现于三国时期。王肃《孔子家语解》载孔衍上书:“……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安国为之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其《后叙》说:“……得壁中诗书,悉以归于国(安国字),子国乃考论古今文字,撰众师之义,为《古文论语训》十一篇、《孝经传》二篇、《尚书传》五十八篇,皆所得壁中科斗本也。”[4]正式提出孔安国作《古文孝经传》。孔衍乃安国孙,生活于汉昭、宣、元、成(前86——前32)时期,与许冲说“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同时。“鲁国三老”是鲁国(曲阜)的文化首脑,为孔氏世掌(日本《古文孝经孔传序》说:“鲁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5],将献书人坐实为孔子惠,未必其然)。如果孔衍此话当真,孔安国作有《古文孝经传》,其子孙何不一起进呈呢?许慎既然兼习《孝经古孔氏》,对孔安国作《古文孝经传》一事岂会一点不知?许冲表何以只字不提呢?可见王肃的说法是有漏洞的。

      陆德明于南朝陈时作《经典释文》也相信《古文孝经孔传》,于《序录》说:“(《孝经》)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别有《闺门》一章,自余分析十八章,总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刘向校书,定为十八。……《古文孝经》世既不行,今随俗用《郑注》十八章本。”[6](29页)唐初人撰《隋书·经籍志》于“孝经类小序”也说:“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并说:“梁代,安国及郑氏(即郑注今文《孝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义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据《隋志》,《古文孝经孔传》在南朝梁时曾与郑注今文《孝经》同列学官,至梁末才失传,隋时孔传复出,但并未取得大家认同。故《隋志》著录:“《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唐初魏征领修《群书治要》,也只录取今文《孝经》及郑注,将《古文孝经》及孔传排斥在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