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逢源》氐毕胃三母的性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为民 杨亦鸣 通信地址:22116 徐州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从满汉对译的角度来考察《音韵逢源》“氐、胃、毕”三母的性质及其关系,从而证明《音韵逢源》设立“氐、胃、毕”三母是为了解决满汉翻译中的困难而实施的一项人为举措。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代北京音系中的零声母字来源于中古音的影、云、以、疑、微诸母字。云、以二母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已经合为喻母。影、喻二母合并为零声母至迟在14世纪前叶已完成,《中原音韵》有确切的记载。另外,据王力(1985)、薛凤生(1983)、孙建元(1990)等的研究,在《四声通解》成书之前,疑、微二母已与中古的影母和喻母合流为,这在稍后的《合并字学集韵》中也有明确记载。(注:《合并字学集韵》,顺天布衣徐孝著,成书于明万历30年(1602年),初刊于万历34年(1606年)。徐孝在《合并篇韵字学便览引证》中说:“其吴无、椀晚、玩万、悟勿之类,母虽居二三音,实为一味,不当分别而分别也。或曰:‘唇、牙、喉三音,安得而为一乎?’不然,此乃器异金同之象,今并于影母领率。”这说明在《合并字学集韵》成书之前,北京音系中的影、喻、疑、微诸母字已经合并为零声母字了。

      )因此,在16世纪末,现代北京音系中零声母字的格局已基本奠定。《音韵逢源》,裕恩撰,成书于1840年,是一本同音字谱式的韵图。该书反映了清代后期北京音系的基本面貌,是研究北京语音史的重要材料之一。(注:裕恩,生年不详,卒于道光廿六年(1846),号容斋,满洲正蓝旗人,清太宗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裔孙,和硕睿恭亲王淳颖第五子。《音韵逢源序》说:“惜其不列入声,未免缺然。问之则曰:‘五方之音,清浊高下,各有不同,当以京师为正。其入声之字,或有作平声读者,或有作上去二声读者,皆分隶于三声之内,周德清之《中原音韵》、李汝珍之《音鉴》皆详论之矣。’”由此可见,《音韵逢源》的音系基础当为“京师”音系。)其最大特点是每一个音类都有满文标音,这为《音韵逢源》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由于《音韵逢源》的内容和体制与传统韵书迥异,因此它在北京语音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一直未得彰显。许多学者认为《音韵逢源》的声母系统不合北京音系的地方较多,主要表现在《音韵逢源》中有当时北京话中实际上不存在的微母v和疑母,也没有反映北京话已经出现的尖团不分的现象。这些学者只是从汉语角度研究《音韵逢源》的内部音系结构,而没有将满文音系纳入研究之中,即他们忽略了《音韵逢源》的满文标音,没有考虑到《音韵逢源》等有满文标音的韵书的创作目的和表现形式之间关系。本文从满汉对译的角度来考察《音韵逢源》“氐、胃、毕”三母的性质及其关系。实际上《音韵逢源》时期的北京话中的微母和疑母的对立已经消失。

      一 氐、毕、胃三母之谜

      据《音韵逢源目录》所示,《音韵逢源》有声母21个(见表1)。裕恩用廿八宿中的廿一宿来代表这廿一个声母,声母都有满文标音。这无疑为弄清每一个音类的音质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方便。

      表1:《音韵逢源》的声母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氐、胃、毕代表三个特殊的声母,这三个声类的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都是零声母。“氐”和“胃”的满文标音虽然相同,但音写汉字不同。如果这两个声母代表相同的声类,裕恩为什么将它们分开;如果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声类,那么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声类,而它们的满文标音又为什么相同。“毕”母的音写汉字为“斡”,斡为影母字,而其满文标音却是[va],从满汉音系的对应关系来看这显然是矛盾的。那么斡到底代表什么样的声类,而其音写汉字和满文标音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

      二 氐、毕、胃三母的中古音来源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三母的中古音来源。《音韵逢源》字谱按韵摄编排,共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摄;每一摄内又分为乾(合口呼)、坎(开口呼)、艮(齐齿呼)、震(撮口呼)四部;一部为一张字谱,每张字谱横列廿一声母,纵列巽(阴平)、离(上声)、坤(去声)、兑(阳平)四声。下面先看表2:(注:表2是对氐、毕、胃三母列字的中古音来源的统计。)

      表2:氐、毕、胃三母的中古音来源统计表

      

      ②注:“wei+yang”为反切形式的标音,下同。

      

      ①注:寄放在这里的日母字,应该是单列的,这些字在《合并字学集韵》中就转入到影母中了,其读音应当是,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