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观测点的一种选择

——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福义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79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为了深化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讨,《汉语学报》开辟一个专栏,成系列地对“小句中枢”问题进行时间较长的讨论。笔者特撰此文,当作讨论的“引言”。全文包括三个部分:1)“小句中枢”与研究观测点;2)“小句中枢说”的内容与应用;3)“小句中枢”问题讨论的启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小句中枢”与研究观测点

      汉语的各类各级语法实体共七种:1)语素;2)词;3)短语;4)小句;5)复句;6)句群;7)跟特定句调相联系的句子语气。前六种是音节实体;后一种,即句子语气,是非音节实体。在这七种语法实体中,小句这种语法实体主要指单句,也包括结构上相当于或大体相当于单句的分句。

      孤立地看汉语的七种语法实体,语素也好,词也好,短语也好,小句也好,复句也好,句群也好,句子语气也好,没有哪一种不重要,没有哪一种不可以成为强调的重点。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研究视点的偏向性,各取所需,认定“本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素本位”也好,“词本位”也好,“短语本位”也好,“小句本位”也好,“复句本位”也好,“句群本位”也好,“句子语气本位”也好,都有不可忽视的理据,都有可能成立的理由。

      然而,综观汉语语法,不能否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就是,汉语语法重句法。研究汉语语法,必须注重研究汉语句法机制,着力于揭示汉语句法对各种语法因素起着制约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事实表明,词和短语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只有在接受了句法机制的管控之后才得以落实;词和短语的语义内容和语用价值,只有在接受了句法机制的管控之后才得以显现;前后小句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只有在接受了句法机制的管控之后才得以确定;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并存,各自存在的条件只有在句法机制的管控之中才得以区别;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法差异,只有通过句法机制的观察和分析才能够弄清楚。至于句子语气,跟句子更是具有如影随形的关系,没有各种各样的句子,便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句子语气。

      在句法机制的形成和运转中,居于中枢地位的是小句。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语法实体,可以像小句那样起到“联络中心”和“运转轴心”的作用。因此,对于观察和描写汉语的句法机制来说,小句至关重要。好比一棵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根也好,干也好,枝也好,叶也好,缺了哪一样都不行。如果分别开来只看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出于观察事物角度的不同,或者说,由于观察事物时取值的不同,固然可以强调“根本位”或“干本位”,但也不一定不可以强调“枝本位”,甚至“叶本位”。常言“枝繁叶茂”,这正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枝叶对一株葱茏大树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总体上观察树,分析树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联,便不难认识到,树干处于中轴的地位。它下连根,那些在地下默默劳作、默默奉献的根;它上连枝叶,那些向天空舒示活力、展现风采的枝叶。画家画树,一般先从干的勾勒开始,先定位于干,这是很自然的。

      “小句中枢”,实际上是对汉语语法事实进行研究的一种观测点的选择。提“中枢”而不提“本位”,既是为了强调有必要抓住小句这个中轴,从全局的制高点上把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观测点选定在小句,也是为了避免泛泛地认为某一单位比其他单位都重要,从总体把握中凸显出小句的地位。

      二 “小句中枢说”的内容与应用

      “小句中枢说”最基本的内容有五:其一,认定小句在汉语各类各级语法实体中占据中枢地位。其二,认定小句有“成活律”“包容律”和“联结律”,了解小句三律,可以加深对汉语语法系统中小句的中枢地位的认识。其三,认定汉语语法重视“句管控”,即小句在中枢地位上对汉语语法规则的方方面面发挥其管束控制的作用。其四,认定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兼容性和趋简性。结构形式的趋简,导致结构语义的兼容;语义兼容的可能性,又提供结构趋简的可能性。其五,认定要在研究工作中贯彻和实践“小句中枢说”,主要的思路和方法是“两个三角”,即“表一里一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此外,关于词的“入句显类”和“入句变类”,关于“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关于“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如此等等,都是“小句中枢说”的派生论断。

      以上各个方面,笔者在书文中皆已论及,不必重复解说。这里,只想强调,对所有这些方面所作的任何阐释,都是为了分析汉语语法事实的实际应用之需要。提出理论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我们主张“事实——理论——事实”的公式,即定位于事实分析,通过事实分析提升出理论,再反转来把新的理论认识进一步运用于事实分析,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当然,我们也推崇“理论——事实——理论”的公式,即定位于理论框架,通过理论框架去演绎事实,解释实际现象,再反转来用演绎之所得来证明框架的合理。事实分析和理论创建二者互助互动,有如鸟之双翼,永远是学术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能用来说明小句中枢理论的例子,俯拾皆是。因为篇幅的关系,这里只讲特别简单的一个。大概是2003年五、六月间,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发来一信,信中说:“‘诞辰百年’还是‘百年诞辰’,是一个老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语文》等刊物就发专文讨论过,当时的倾向性意见是用‘百年诞辰’。20余年过去了,‘诞辰百年’仍然常见报端,甚至有压倒‘百年诞辰’的势头。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到底怎么用规范?”于是,笔者写了一篇短文,寄给了编辑部。《咬文嚼字》2003年第8期设立了一个栏目,刊登出了8篇短文。其中,认为“诞辰百年”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百年”和“百年诞辰”都不能说的,有2篇;认为“诞辰百年”和“百年诞辰”都能说的,有4篇(分别为邢福义《三点意思》、何令祖《不必整齐划一》、邵敬敏《“诞辰百年”逐年增加》和张斌《历史的启示》)。该栏目末尾的“编者附言”写道:“本刊认为这两种说法已经经受了几十年的语言实践的考验,在表达上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本刊的态度是赞成两说并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