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名词具有空间性,动词具有时间性,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共性。名词的语法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语法意义一般与空间有关,动词的语法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语法意义一般与时间有关。但是,有少部分名词也具有时间性。如“明天、立春、元旦、星期日”等时间名词明显具有时间性;“事件、水灾、台风、晚饭、宴会、葬礼、展览会、战争、假期、教授、博士、军长、上海”等普通名词也能体现出时间性特征。在普通名词成员中,具有时间性特征的名词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这极小的部分却显示了与典型名词不同的语义和句法特点,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时间名词的时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予讨论。本文主要讨论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问题。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外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体现在其词义结构中,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不是体现在它的词义结构中,而是体现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时间性。因此对两种不同时间性的名词应分别进行研究。 二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句法特点 2.1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语义结构 从名词的内部语义来看,绝大部分名词只具备空间性,不具备时间性。如“书、桌子、电脑、面粉、道德、观念、恩情”等,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这些词所表示的概念没有时间因素,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些概念表示的事物看成是静止不变的,其内部结构无法随时间流程而展开,它们不具备时间点,也不占据时间段。图示如下:
另外有一些普通名词,内部包含着一个时间结构,这个时间结构由起点、续段和终点组成。如“会议、事件、火灾、车祸、假期”等总是包含着开始、持续和结束三个不同的阶段,开始和结束体现为时点特征,持续体现为时段特征。图示如下:
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数量在名词成员中数量不大,常见的有以下这些: 会、大会、会议、全会、晚会、舞会、展览会、博览会、讨论会、现场会、交流会、年会、酒会、例会、宣判会、碰头会、宴会、茶话会、假、寒假、暑假、婚假、事假、病假、假期、会期、婚期、刑期、汛期、孕期、产卵期、发情期、排卵期、青春期、成熟期、危险期、枯水期、潜伏期、预备期、事、事变、事故、事件、婚事、丧事、喜事、政变、叛乱、动乱、量变、质变、课、高考、口试、笔试、惨案、血案、仪式、婚礼、葬礼、典礼、开幕式、闭幕式、雨、雪、霜、风暴、地震、台风、火灾、旱灾、狂风、雷雨、梅雨、寒流、霜冻、闪电、暴风雨、灾、灾害、灾荒、水灾、火灾、天灾、灾祸、车祸、横祸、大难、空难、海难、危难、病、大便、斗争、饭、早饭、早茶、午饭、晚饭、夜宵、感冒、高潮、高烧、革命、工作、疾病、讲座、纠纷、手术、危机、演出、战役、战争、败仗、掌声、争端。 从语义类别上来看,上述名词大致可区分为四种类型:表示事件的,表示人类的活动、行为的,表示自然现象的,表示时间的。 2.2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特点 语义结构中包含时间性是内在时间性名词与典型名词的重要语义区别。时间性是内在时间性名词的范畴义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这类名词的句法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内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必有其对应的句法形式来体现。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出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以典型名词的句法功能为参照,来考察内在时间性名词的句法功能。 典型名词主要具有以下句法功能:与名量词结合对事物进行计量,与方位词结合表示空间方位,经常作主宾语等。通过考察发现,内在时间性名词也可以跟方位词和数量词组合,但这种组合与典型名词有明显的不同;也经常充当主宾语,但对谓语动词有特殊的选择要求,下面分别论述。 2.2.1与方位词的组合情况 方位词是后置词,其语法作用主要是附在名词性成分后面表示空间方位,但也有几个附在动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后面表示时间方位,还有一些方位词既可以表示空间方位,也可以表示时间方位。按照方位词是表示空间方位还是时间方位或者二者兼表可将方位词分为三组: 第一组:外、旁、左、右、东、西、南、北、上边、下边、前边、后边、里边、外边、旁边、左边、右边、东边、西边、南边、北边、上面、前面、后面、外面、左面、右面、东面、西面、南面、北面、上头、下头、外头、东头、西头、南头、北头、以上、以下、面前、背后、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