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04)04-0012-08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钱冠连(1990)、何自然(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做过综述。本文重点评述过去20年来国内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从外语界和汉语界两个方面去探讨。前者在引进和研究国外语用学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者应用语用学理论研究汉语语法,取得了许多有益的进展。 1.外语界的介绍和研究 外语界引进语用学理论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早在1979年,许国璋就选译了奥斯汀(Austin)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收入《语言学译丛》(王宗炎,1990)。胡壮麟(1980)最早向国内全面介绍了语用学的对象和方法、各个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倪波(1982)介绍了国外语用学发展的情况。沈家煊把列文森《语用学》(Levinson,1983)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语,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和会话结构,发表在《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1期至1987第2期,并且把荷恩《语用学理论》(Horn,1988)一文译成汉语,发表在《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2期和第3期上。何自然(1987)全面介绍了语用学的产生、研究对象和主要分支。钱冠连(1991,2000)介绍了欧洲宏观语用学代表人物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和选择理论。钱冠连(1990)在回顾中国语用学的起步与发展时,论述了宏观语用学从功能性视角探讨语言的合理性,并指出英美传统上的微观语用学过于狭隘,发展前景不大。何兆熊(1989)明确指出,语用学应该是针对语言的一种功能性视角;人们熟悉的,并且在语法学、修辞学中已得到广泛研究的众多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语用的角度重新审视,指示和修辞格便是这样的例子,对话语的连贯性、句首小品词的研究,也应归入语用学。 从整体来看,外语界对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介主要关注微观语用学,尤其是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和会话分析方面的理论,不过宏观语用学中的礼貌现象也吸引了不少注意。国内出版的一些语用学著作,如何自然(1987)和何兆熊(1989)等,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列文森(Levinson,1983)的框架,外加礼貌现象的研究。有关语用学学科地位及与其他学科分界的问题,除以上提到的何兆熊(1989)和钱冠连(1990)以外,沈家煊(1990)探讨了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限。 1.1 言语行为 段开诚(1988)和顾曰国(1994)介绍了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涉及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形式化问题。顾曰国(1989)评述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来源和方法,着重指出了它有关施事行为的分类和分析取效行为时的缺陷。 言语行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间接言语行为和各种言语行为实施的语用策略。何兆熊(1984,1988)讨论了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英语中的间接请求。张绍杰和王晓彤(1997)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汉语中“请求”行为的实施策略。张新红(2000)调查了汉语法律言语行为在立法语篇中的实施情况以及各类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分布。王爱华(2001)对比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拒绝行为的表达模式。 1.2 会话含义 关于格赖斯(Grice)会话含义学说的研究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程雨民(1983)最早介绍了会话含义学说。随后,对格赖斯非常规意义理论、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新格赖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各种研究,在国内成为语用研究的主流,其深度和广度明显超过其他领域。徐盛桓(1994)和王传经(1995)介绍了格赖斯的非常规意义理论。徐盛桓(1993b,1994)分析了古典格赖斯含义学说及新格赖斯推理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含义推导机制。钱冠连(1987)提出了语言交际中存在的假信息的概念,认为这是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熊学亮(1997)评价了对含义的分类标准。 1.3 关联理论 关于语用推理影响更大的学说是关联理论。对它的介绍和研究是国内一大热点。沈家煊(1988)最早对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进行了评论。何自然(1995)分析了格赖斯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的差异,认为关联原则可以取代合作原则。何自然和冉永平(1998)把关联理论看做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全面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新的发展。熊学亮(1996a,1996b;1999)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从听话人角度出发单向推导语用含义的模式。 许多学者还应用会话含义和关联理论分析具体交际现象,如林书武(1995)评价了格赖斯学说对反语现象的分析,并在关联和语义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反语现象的理解过程。黄国文(1997)分析了广告语篇中的会话含义。何自然和冉永平(1999)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了话语联系语对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及其语用制约性,论证了话语生成与理解是一个互相制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