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H1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9484(2004)04-0029-09 《歧路灯》是清代长篇白话小说之一。作者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汝州宝丰县(原籍河南新安)人。绿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卒,差不多与18世纪共始终。《歧路灯》大约始作于18世纪初,脱稿于70年代末,(注:李绿园生平及《歧路灯》成书年代,请参看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歧路灯》姚雪垠序及《校本序》。)用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语言写成,所以其中有不少方言材料。从现代汉语书面语角度看,“的”、“地”、“得”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但是在《歧路灯》里,“哩”可兼具这三个结构助词的用法。显然,这是后期近代汉语以及汉语方言语法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即在对近代汉语语言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的用法及其历史形成加以分析、讨论。 1 结构助词“哩”的用法 《歧路灯》的“哩”兼有“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用法。(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功能为学术界所熟知,因此本文的分析对此不再多作说明。)这里作详细的归纳分析,在举出可说明问题的例证的同时,按类给出使用数据。(注:调查及统计据栾星校注、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歧路灯》。这可能要算一般研究者目前所能利用的较佳版本,但它的最大缺憾是没有校勘记,校者“略施针线”处也未作标志。)这不仅对“哩”语法分布的描写而言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讨论其历史形成等问题的基础。 1.1 “哩”用同“的” 《歧路灯》用同结构助词“的”的“哩”共105例(可看作
)。 1.1.1 体词+哩 “哩”用在体词或者体词性词组后,作用同结构助词“的”(31例)。 1.1.1.1 名/代+哩(+名) “哩”用在名词、代词(代名词)后,性质跟“名/代+的”相同(26例),如:(注:为方便检核,引例后括号内标出该例在《歧路灯》中的回目与页码,如“×·×”即“回·页”。) (1)女儿道:“不是。这是鞋铺子哩,我爹揽上来,我妈擘画我叫扎小针脚……”(83·793) (2)箱钱就是谭兄哩,长分子就是夏兄哩。(22·218) 后面又可出现名词,例如: (3)我明天在你大爷哩地里,送你一块平安地。(61·568) (4)道大人情意笃挚是丹徒县哩谭姓家谱,你唯唯诺诺是琉璃厂印的缙绅全书。(103·965) 由第一人称“我”构成的“我+哩+名”又用作呼语,跟后期近代汉语“的”所呈现的特点一致: (5)王氏问道:“我哩孩子,你心里明白么?”(25·243) (6)冰梅向巴氏磕头,巴氏道:“冰姐我哩孩子,你好呀!……”(87·826) 1.1.1.2序数(行第)词+哩 “哩”用在表示排行或具有行第性质的词语后,等于一个人称名词(可用于对称,5例)。如: (7)秦小鹰把张二粘竿捏了一把,两个一根铁绳走至墙脚下商量道:“第二哩,你看呀!这谭福儿不出来,咱这官司再不能清白……”(65·622) (8)孙四妞道:“你两个不如摘开罢!”那戏子道:“九宅哩,摘了罢!”(33·312) “第二哩”即“第二的”;“九宅哩”即“九宅的”,对书中人物管贻安(排行第九)的称呼。 1.1.2 谓词+哩 “哩”用在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后,作用同结构助词“的”(60例)。 1.1.2.1 动+哩(+名) “哩”用在动词(含动词性词组)后,性质跟“动+的”相同(45例)。如: (9)砍的不如镟哩圆,放着现成不吃,却去等着另做饭?(11·120) (10)(管老九)何尝是憨子?只怕下手不成,不如下手了姓鲍哩罢。(34·320) “动+哩”后可以出现名词,但仅见3例: (11)收了一个没根蒂哩幼童,做了徒弟。(61·565) (12)王氏道:“央你哩!说这句不在家哩话,有何作难?”(74·716) (13)第三张是在星藜堂书房借哩《永乐大典》十六套,装潢铺内借的《淳化阁帖》三十册。(78·761) 1.1.2.2 形+哩 “哩”用在形容词后,作用同结构助词“的”(15例)。如: (14)柜内现银三百三十两八钱五分,三大封是整哩,那小封是三十两零银。(23·223) (15)那皂役附耳道:“肥哩瘦哩一锅煮着同吃。”(30·283) “形+哩”处在修饰语位置的例子罕见: (16)这院内七嘴八舌还嚷的不定交,盛希瑗早已起来,心中有老大哩不耐。(101·940)另外,像“讹诈了一个苦哩田地”(80·778)这样的例子,其中“哩”是方位词“里”还是结构助词“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