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

——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毓林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满”、“全”等词语在用法和意义上的差别为例,说明怎样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言表达中词语的同现限制问题,建议把隐喻分析提升到意象图式的抽象水平,藉此把语言的认知解释转换成算法规则和形式表示,从而实现认知和计算的统一。文章分为六个部分:§1讨论“满+NP”和“全+NP”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平行性;§2用容器隐喻来分析跟“满”相关的表达,用套件隐喻来分析跟“全”相关的表达;§3用意象图式的概念来讨论不同的容器隐喻表达的心理表征问题;§4用容器隐喻和套件隐喻的中和来解释“满”、“全”跟“一”的交替关系;§5用配偶图式和平分图式的对立,来解释古代汉语中“双”和“两”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6讨论怎样从隐喻表达的图式解剖走向其语义的形式表示和计算分析。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一 “满+NP”和“全+NP”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平行性

      形容词“满”和“全”都可以修饰名词,表示某种东西遍及名词所指的事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的偏正结构中,二者有时可以互相替换,有时却不能。如:

      (1) 满身是汗 ~ 全身是汗

      满商场的人 ~ 全商场的人

      (2) 满脸是汗 ~ *全脸是汗

      *满公司的人 ~ 全公司的人

      (3) 满场寂静中,舞台灯光忽然聚集在她身上。不等她开口,全场已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储引,339)(注:“储引,339”指转引自储泽祥(1996)的有出处的例句,下仿此。)

      既然这种偏正结构中存在“满”和“全”不能替换的情况,那么说明“满”和“全”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差别,并因此造成“满+NP”和“全+NP”在意义上也有相当的差别。对此,储泽祥(1996)作了详细的考察,得出结论:“满+NP”和“全+NP”既能表示范围,也能表示数量。但是,“满+NP”极言某范围的事物的数量,重在数量,表示范围是附带性的;“全+NP”直接总括事物的范围,重在范围。例如:

      (4) 这满屋子的书才是真正的财富呀,一辈子都受用不尽的。(储引,339)

      (5) 全公司只有我一个人可以在工作时间看报。(储引,339)

      他解释:在例(4)中,“满屋子”首先是表明“书”的数量,由“书”所占据的空间再来表示“屋子”的范围。在“满+N+的+X”中,“满+N”需要借助X来表示范围,因此(表示范围)是间接性的、附带的。在例(5)中,“全”不需要借助别的成分,直接确定“公司”的范围。(339页)

      储泽祥的以上说明不仅跟我们的感觉几乎相反,且不易说明例(2)中“满+NP”和“全+NP”用法上的不平行性。比如,既然“全+NP”重在表示范围,为什么“全脸是汗”这种说法不合格;既然“满+N”重在表示数量,为什么“满公司的人”这种说法不合格。如果这两种格式在表示范围和数量上确有所偏重,那我们毋宁说:“满+NP”重在表示范围,“全+NP”重在表示数量。因此,当要强调整个脸部这个范围内都有汗时,可以说“满脸是汗”;而遍及脸部的汗是无法(或不易)用数量来度量的,因此不能说“全脸是汗”。当要强调整个公司的人员数量时,可以说“全公司的人”;而公司作为一种非处所性的机构建制,不宜用实在的范围来指陈,因此不能说“满公司的人”。当然,这种解释也不是最为妥贴的,跟事实还是隔了一层。

      比较下列“满+NP”和“全+NP”格式在意义上的差别是十分有趣的。例如:

      (6) 满场喝采 ≈ 全场喝采

      满场的观众 ≈ 全场的观众

      (7) 满楼的人 ≠ 全楼的人

      满车厢旅客 ≠ 全车厢旅客

      满世界≠全世界

      (8) a.凡是在您手下工作过的同志,调走后都满世界宣传您的事迹。(电子语料)

      b.*……调走后都全世界宣传您的事迹。

      (9) a.要说全世界各民族让我挑,我还挑中华民族。(电子语料)

      b.*要说满世界各民族让我挑……

      (10) 全(*满)校也没几个像他那样的,三年五载不上一节课。

      从意义上看,“满场喝采”跟“全场喝采”差别不大;但是,“满楼的人”跟“全楼的人”的差别就比较明显:前者指当时在楼里的全部人员(不管是住户还是临时在那儿的),后者则指常住在楼里的全体人员。(注:参考储泽祥(1996:343)§4.2中的有关说明。)不仅“满世界”跟“全世界”的意义不同:前者指遍及某个言谈论域(universe of discourse)中的各处,后者指遍及整个地球上的所有地方。而且,这两个格式中“世界”的意义也不相同:前者指言谈中的某个地方,是口语中一种引申性的意义和用法;后者指地球上的所有地方,是书面上一种基本的意义和用法;并且,从所指范围上看,前者明显小于后者。(注:储泽祥(1996:340)以“满世界”为例,说有些抽象名词跟“满”结合后范围会被缩小。也就是说,他认为这只是词义的临时变化。我们认为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世界”有地方、某处的意思。可资参照的是,在吴语中尚有这种意义和用法的遗存。例如:

      该个物事占世界这个东西占地儿

      拿纸头屑粒弄得一天世界把纸屑弄得到处都有)更耐人寻味的是,引申义的“世界”只能跟“满”组合,不能跟“全”组合,基本义的“世界”只能跟“全”组合,不能跟“满”组合。凡此种种,都激发我们在“满+NP”和“全+NP”的形式和意义的不平行性背后,去寻找更具概括性的分析概念和理论解释。

      二 容器隐喻“满”和套件隐喻“全”

      根据我们的语感,似乎应该有比“范围”和“数量”更好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模型,来解释“满+NP”,和“全+NP”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平行性。例如:(下面的a例均来自电子语料)

      (11) a.人家师傅这已经是满肚子不高兴了,……

      b.*人家师傅这已经是全肚子不高兴了,……

      (12) a.我也是打那时候过来的,满脑子英雄壮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