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文辉 通讯地址:050091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现代外语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过去对动结式句法核心的研究主要强调了核心的语义组合性特征这个因素,而对形式——形态或句法特征有所忽视,因此产生了种种问题。本文认为典型的核心同时具有形式和语义这两方面的特征,非典型的核心则只承载部分核心特征,语言历史发展中类推形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错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所有核心都应该负载决定结构体范畴归属的特征——经常是形式特征。汉语最早形成的是及物动结式,其核心是动词而不是补语,这个特征被后来由它类推产生的其他动结式所继承,也就是所有动结式都是以动词为核心的。由核心为动词派生出了一系列形态或句法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确定动结式的范畴归属,其地位高于语义特征,所有动结式都具有这些特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4)02-0163-10

       1.问题和方法

      1.1问题的提出

      动结式这种短语的句法核心是动词、补语还是不同情况下句法核心不同,争论很多。布龙菲尔德(1933)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应该和结构体的句法分布等同,这是关于核心的经典论述。按照这个标准,动结式的核心应该和动结式整体的论元结构一致。然而这样动结式便不可能有统一的句法核心,比如(1a)动词是核心;(1b)和(1e)补语是核心;(1c)双核心;(1d)无核心(范晓1985)。

      这里的问题是,动结式这种统一的结构方式句法核心有多种可能是否正常,从其他角度是否可以找到统一的句法核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重新讨论句法核心的判断标准。

      (1)a.武松打死一只老虎。

      武松打一只老虎。

      *武松死一只老虎。

      b.他跑丢了一只鞋。 *他跑了一只鞋。

       他丢了一只鞋。

      c.我学会了两门外语。

        我学了两门外语。

      我会了两门外语。

      d.她哭昏了我的脑袋。

        *她哭了我的脑袋。  *她昏了我的脑袋。

      c.他走累了。

        *他走了。  他累了。

      1.2核心标准

      近年来很多学者指出布龙菲尔德(1933)的分析比较简单,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他们提出核心标准应该是一个特征集合(Zwiky 1985,Hudson 1987)(注:Zwiky(1985)给出了这个集合的成员表。他认为一共有8个标准。这8个标准对句法和词法都适用,具体内容参看Zwiky(1985)。)。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语义组合特征,即核心是配价决定者;一类是形式标准,即核心是形态的附着点。但研究发现,这些特征并不总能一致性地分布在结构体的一个部分上。如:

      (2)He will sing.

      “will”负载形态,“sing”决定配价。当然也并不总是形态特征和语义组合特征可以清晰地分开各自体现在一个成分上,同类的特征也可能同时出现在多个成分上。如:

      (3)He was singing.

      动词“sing”决定句中必须出现的名词短语的数量,即决定配价,另外也承担形态特征;助动词“be”只承担形态特征。即“过去进行时”的形态特征由“be”和“sing”各承担一部分。这样,动词“sing”就不能毫无疑义地被确定为句子唯一的核心,因为“be”也具有核心特征,当然“be”同样也不能完全被确定为整个句子唯一的核心(注:生成语法的GB理论把(3)的“be”处理为小句的核心,它属于功能语类,具有[+tense]和[+AGR]两个特征。在生成语法中只有功能语类可以作小句的核心,词汇语类不能(Haegeman 1994)。最简方案对小句结构的分析虽然复杂和深入了许多,但是这个基本精神还是被延续了下来(Radford 1997)。这个看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不同时态的句子核心位置不同的问题,可以使小句的短语结构大大简化。并且以功能语类为核心还可以通过核心功能语类的特征来区分限定小句和非限定小句,区分小句和动词短语,即核心成分负载确定结构体范畴归属的特征。当然这个看法已经是在多个体现了核心特征的成分之间选择之后的结果,与我们这里的讨论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与我们所说的“be”不是唯一的核心并不矛盾。)。

      因此Zwiky(1993)提出了多核心的看法。即例(2)中“will”和“sing”两个成分都是核心,只不过是不同类别的句法核心。同样,例(3)中的“be”和“sing”也都是核心。多核心说反映了结构体内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复杂性,这显然是对核心分析的贡献。

      但是多核心却不能满足语言处理对单一核心的要求(Hudson 1984,1993;Hawkins 1994)。句法核心的作用就是其负载的信息可以使语言理解更加迅速有效,而多个核心就必然使理解效率下降。另外,结构体的范畴归属也要求单一的句法核心,因为只有核心负载决定范畴归属的特征。因此,即使实际存在多核心,不同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差别。这样,在多个体现了核心特征的成分之间确定哪个是更基本的核心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认为句法核心是一个典型范畴。典型的句法核心同时具有语义和形态两种核心特征,而非典型的句法核心则不一定二者兼备。造成后一种结果的原因大多和语言的历史发展有关,类推造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错位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所有的核心都必须包含决定结构体范畴归属的因素——往往是形态,因此这种特征在核心特征中地位最高。

      汉语的动结式属于“复杂谓词(complex predicate)”,即“由多个具有核心特征的谓词构成且在句法和形态表现上相当于一个成分的谓词性成分”(Alsina et al.1997),其动词和补语这两个谓词之间也存在主次的问题,因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上述角度出发来解决。

      当然表面上看,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的情况与上述英语限定小句的句法核心的情况也还有所不同(注:匿名审稿人认为英语的限定小句的多核心似乎和汉语动结式的多核心情况不同,下面的讨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从语类来看,汉语动结式的两个成分都是词汇语类,而英语限定小句中动词是词汇语类,助动词是功能语类;从所处的句法层次来看,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问题属于动词短语内部的问题,而英语限定小句的句法核心则属于小句层面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些不同都不足以导致二者有本质的差别,因为它们面对的问题都是在多个体现核心特征的成分之中确定哪个是更基本的核心。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核心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汉语缺乏严格和系统的形态,因此很难以严格的形态来作为核心的判断标准。不过任何语言都存在分布特征这种广义形态(朱德熙1985),这也可作为确定句法核心的依据。因此本文使用涵盖面更广的“形式特征”来说明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