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红旗(1958-),男,山东省宁津县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普通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认知语言学把框架分为客体框架和事件框架,而客体框架可进一步分成整体与部分框架、亲属关系框架、社会关系框架、领属关系框架,某些首次在话语中出现的实体可以借助框架来识别,直接用定指成分去指称,使得语言表达经济。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63(2004)01-0012-07

      大体上说来,定指成分(identifiable noun phrases)指称受话人可以识别的实体,不定指成分(unidentifiable noun phrases)指称受话人不可以识别的实体。在实际的话语中,受话人可以识别的某些实体也用不定指成分指称,受话人不可以识别的某些实体也用定指成分指称。何时使用定指成分,何时使用不定指成分,这取决于具体的语境条件。

      关于定指成分使用的语境条件,笔者所见文献中的论述可以概括为3点:(1)文化背景中的实体、上文已经出现的实体、情景语境中的实体是受话人可以识别的,可以用定指成分来引入[1~3]。(2)在话语中不重要的实体首次出现时可以预设受话人能识别(注:Du Bois提出,新信息如果不重要,发话人可以在限制性的定语从句中用预设(presupposition)的形式表现它,而不是以断言(assertion)的形式表现它,他把这种现象概括成“新信息预设的原则”(principle of new information presupposition)[4]。汉语没有像英语那样的限制性的定语从句,这样的形式在汉语中用带“的”主谓结构定语来表现,此外,有些限制性的定语虽然不是主谓结构,但整个的定中词组引入的是首次出现的实体,传递的是新信息,预设受话人已知。例如下面例子中划浪线的部分:

      走进总理的病房,只见他坐在一张布面的沙发椅上,椅子右边地上有个瓶子与他身上的管子相连,里面有多半瓶的血水……(报)),可以用定指成分来引入[4]。(3)某些实体在话语中首次出现时可以借助框架(frame)来识别,也可以用定指成分来引入[5]。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文学色彩比较强的作品中,为了某种文学效果,某些不可以识别的实体首次在话语中出现时也用定指成分引入(注:我们调查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故事、当代创作的故事、当代微型小说。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文学作品,口语化的程度最高。当代创作的故事也是比较通俗的,但文学色彩比民间故事要强得多,所以口语化程度不如民间故事。当代微型小说是文学色彩最强的作品,口语化程度最低,书面语化的程度最高。在民间故事中,主人公首次在话语中出现时更倾向于用不定指成分引入,通常使用“(从前)(X)有(一)个Y”的表达方式,所以首次出现的主人公用定指成分引入的比例最低,而用不定指成分引入的比例最高。在当代微型小说中,主人公首次在话语中出现时更倾向于用定指成分,即使用专有名词引入,所以首次出现的主人公用定指成分引入的比例最高,而用不定指成分引入的比例最低。当代创作的故事的口语化的程度由于介于这两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之间,所以,首次出现的主人公用定指成分引入和不定指成分引入的比例居中。我们用《苗族民间故事》(共有58个以人为主人公的故事)代表民间故事,用一期《故事会》(2000年第10期)代表当代创作的故事,用一期《微型小说选刊》(2000年第24期)代表微型小说,下面是调查的结果:

      故事总数 定指 不定指 定指的比例

      《苗族民间故事》58 10 48 17%

      《故事会》 31 16 15 50%

      《微型小说选刊》38 37 1 97%

      )。

      (1)属于经验,不需要证明。(2)是Du Bois谈到的,但没做深入的探讨[4]。哪些实体在话语中重要,哪些实体在话语中不重要,很值得研究,这需另文讨论。关于(3),很多文献都曾谈到,其中Du Bois把框架分为客体框架(object-based frame)和事件框架(event-based frame)两种[4],但并没有做深入的讨论。至于文学作品中是否用定指成分引入话语实体,显然与作品口语化的程度有关,具体说就是:文学色彩越强的作品口语化的程度越低,首次在话语中出现的的实体倾向于用定指成分引入;文学色彩越弱的作品口语化的程度越高,首次在话语中出现的的实体倾向于用不定指成分引入。上页注②的调查可以支持这个结论,因此,本文无意于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感兴趣的是框架,本文打算对框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主要包括框架的进一步分类和它在语言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一 框架的类型

      1.1 “框架”是个认知概念[6,7],指的是处在交际双方的意识中的一些关系,这包括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动作与其参加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整体与部分关系、亲属关系、社会关系、领属关系。这些关系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言语交际时可以被词语激活使之处于当前的意识中。框架如果被前面的话语激活,该框架涉及的实体就可以通过上述关系和文化常识的推理来识别。例如,根据文化常识,每个人都由若干器官组成,如果上文或语境中出现了某个人,根据整体与部分关系就可以识别这个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器官,下文提到这些器官时就可以用定指成分来引入[8,9]。从认知上说,这是整体通过框架激活了部分。本节把客体框架做进一步的分类。

      1.2 客体框架 意识中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两个客体构成客体框架。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整体与部分关系、社会关系、亲属关系、领属关系等,因而客体框架可以分为整体与部分框架、社会关系框架、亲属关系框架和领属关系框架。从认知上来说,显著的可以激活不显著的,但不能相反。在整体与部分框架中,整体比部分显著,所以整体激活部分;在亲属关系、社会关系、领属关系的框架中,两个成员中的显著程度是相同的,所以任何一方都可以激活另一方。在上文出现的、可以激活下文的话语实体的词叫触发词(trigg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