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模式与“人家”的语义特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继懋,男,1960年生,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通讯地址:300071 南开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沈红丹,女,硕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讯地址:100083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指出,“人家”的语义特点与“外人”认知模式是分不开的,说话人使用“人家”是要隐含地发出一种议论,认为对于“参照者”而言某人是“外人”,是“参照者”应该尊重的、应该以一般交往情理相待的人。文章从说话人、被指称者、参照者三个方面观察了“人家”的使用情况。文章还指出,使用“人家”时所包含的态度是疏远、客气、尊重、同情、称赞等,它们来源于“外人”模式和使用“人家”的语义环境。文章最后讨论了怎样更加清楚地给留学生讲解“人家”的意义和用法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 引言

      目前说明“人家”的语义特点时大多参照“说话者、听话者、第三者”这个“说话角色”系统,通过这个框架说明“人家”的指称对象是谁,比如:“人家”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既可确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某个(或某些)人,也可泛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指我们之外的人”,“人家”还指说话人自己。(注:参看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刘月华、潘文娱、故 (2001),李临定(2001)。)

      这样看来,除了“指说话人自己”这一点特殊之处,“人家”和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语义是差不多的,“人家”的语义好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例(1)表明“人家”和“他”有重要区别:

      (1)(语境:丈夫、妻子与一个陌生人一起坐火车,其中两个人坐在同一张椅子上。)

      a.(妻子与乘客同座)丈夫对与妻子同座的乘客说:“你别挤她。”

      b.(丈夫与乘客同座)妻子对与丈夫同座的乘客说:“你别挤他。”

      c.(丈夫与妻子同座)乘客对丈夫说:“你别挤她。”

      d.(同c)乘客对妻子说:“你别挤他。”

      a.’(同a)丈夫对与妻子同座的乘客说:“你别挤*人。”

      b.’(同b)妻子对与丈夫同座的乘客说:“你别挤*人。”

      c.’(同c)乘客对丈夫说:“你别挤*人。”

      d.’(同c)乘客对妻子说:“你别挤*人。”

      在这个场景中有部分指称行为(a'-d')可以用“他”,但是不能用“人家”。汉语教材上说可以使用“人家”指称前边提到过的人,于是留学生造出下面的句子:

      (2)甲问:铃木在吗?

      乙答:不在。

      甲问:*人家在哪儿?

      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这里不能用“人家”,只能用“他”。例(2)表明“人家”和“他”是有区别的,可是到底是什么区别,在目前有关文献所提供的语义描述里找不到答案。

      另外,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与不用“人家”的指称形式(比如“他”、一般名词)相比,使用“人家”的时候对被指称者往往多了一种态度(或者叫感情色彩)。许多研究“人家”的文献都注意到这些态度,并对此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没有说明:(1)这些态度从何而来,(2)不同态度之间有什么联系,(3)为什么有这些态度而没有其他态度,(4)如何判定某个具体的例子表示哪种态度。

      本文准备针对上述问题,说明:(1)与“他”相比较,“人家”的语义特点是什么,(2)说话人为什么要用“人家”来指称,使用“人家”的机制是怎样的,(3)“人家”所含有的特殊态度从何而来,不同态度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这些态度而没有其他态度,如何判定某个具体的例子表示哪种态度,(4)怎样更加清楚地给留学生讲解“人家”的意义和用法。

      一 “外人”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知识和百科知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此解释某些语义问题需要联系日常经验和通俗信念。我们认为,认识“人家”的语义特点时就很有必要这样做,只有参照一部分通俗知识,才能够揭示“人家”的语义特点。这种知识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认知模式”。下面我们说明什么是认知模式和认识“人家”的语义特点时需要参照的是什么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叫“理想化的认知模式”,它是指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于某种事情基于经验和知识的抽象化的统一认识。比如,“到医院看病”就是一个认知模式,其中包括“挂号”、“等待叫号”、“向大夫说明病情”、“化验”、“大夫开方”、“划价”、“交费”、“取药”等经验和知识,认知模式“在饭馆和朋友吃饭”中包括“等人”、“点菜”、“喝酒或饮料”、“说话”、“吃饭”、“结帐”、“告别”等经验和知识。我们的日常经验、生活常识就是由许多不同的认知模式构成的。(注:关于“认知模式”的性质特点,请参看认知语言学有关文献,比如Ungerer & Schmid(1996:43-55),张敏(1998:61-69)。)“人家”的语义和一个认知模式有紧密的联系,我们把这个模式称作“外人”模式,“外人”在这里的含义大致是“在社会交往中和自己不亲密的人”,不完全等同于“外人”作为一个具体的词时的含义(“没有亲友关系的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本文里的“外人”都是这个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