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作 者:
李讷 

作者简介:
李讷(Charles N.Li),1940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教授(美国 圣巴巴拉)。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承认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学者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出来的。那种认为语言是一种思维工具的讲法是一种直觉的、先验的主张,与科学实证相抵触。人类文明以书面语、城市化、先进的技术、扩张的人口,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为特征,但即使是从直觉的角度来看,也很难想象,在文明的曙光降临之前,语言就已经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了。至于人类之前的原始人类,或者10万年前早期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我们恐怕永远无法了解,他们是怎样“思维”的。但是,我们确知,一切原始人类,就像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相互交际。在原始人类交际行为进化发生了一些激烈变革之后,语言就在其过程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因此,可以假定:从物种进化的意义上说,语言是作为一种人类交际手段而出现的。本文将从神经科学、动物交际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原始人类交际行为进化过程中的“缺失环节”这个问题。

      一、原始人类化石中的“缺失环节”

      1995年,T.White与同事发表文章,对他们1994年发表的宣称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Aramis,Ethiopia)发现一组原始人化石的论文做出了修正。这份论文中报告说,又发现了一具几乎是完整的骨架,并宣称这是一种新的原始人——地猿属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注:T.D.White,G.Suwa and B.Asfaw,Correction.Nature,375(1995),p.88.)在随后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White宣布地猿始祖种就是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那个不再缺失的环节”。它生活在约440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地猿始祖种枕骨大孔(magnus foramen)的位置比今天的大形猿类动物都靠前,这意味着地猿始祖种可能是双足行走,牙齿的牙冠较平,具有原始人类特有而猿类所没有的非切齿的犬齿。地猿始祖种的发现是原始人类化石发现的一个里程碑。

      几乎在White等人发表论文报告发现地猿始祖种的同时,Meave Leakey和她的同事也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即肯尼亚北部的南方古猿属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注:M.G.Leakey,C.S.Feibel,I.McDougall and A.C.Walker,New Four-million-year-old Species from Kanapoli and Alia Bay,Kenya.Nature,376(1995),pp.565-571.)湖畔种生活在约390-420万年以前,是已知的南方古猿属诸种之中最为古老的。胫骨构造表明,它是双足行走的。它的齿系构造呈外轮廓为U形排列,体现了中新世猿类和现代猿的特征。可见,湖畔种表现出一种猿类和原始人类特征非同寻常的结合。

      湖畔属发现两年之后,White(1997)又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南方古猿属加利种(Australopithecus ghari)。这种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25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表现出南方古猿中体态颀长一类和强壮健硕一类两种体质特征的混合。此外,在加利种的发现现场所做的化石记录显示,这种原始人使用石制工具,而且还是从数英里外的另外一个地方将工具带到发现现场来使用的。而在这个发现之前,学界相信,只有现代人类所属的人属动物才会制造石制工具。随着南方古猿加利种的发现,人们再也不能把生产石制工具这一点作为人属动物的一个定义性特征了。加利种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古人类学的基本认识。

      随后,Meave Leakey(1998)在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带的托卡那湖(Lake Turkana)地区发现了平脸肯尼亚人(Kenyanthropus platyops)。这些肯尼亚人生活在350万年前,只比世界闻名的南方古猿属阿法种(An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即“露西”及“第一家庭”稍古一些。肯尼亚人臼齿小,面部大而平,颅骨外观在解剖上更像现代人类,而不像南方古猿阿法种,因而得到了原始人类分类中一个新属的地位,与至今发现的原始人类中的所有各属——地猿属、南方古猿属、傍人属(Paranthropus)以及人属——都有显著的差别。

      此后,关于原始人分类的知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在2000年,B.Senut和M.Pickford宣布在肯尼亚的图根山(Tugen Hills)出土了“千年人”,即奥罗林—图根人(Orrorin tugenensis)。他们发现的都是约600万年以前的遗物。令人震惊的是,图根人的生活年代几乎就是估计中原始人类起源的年代。人类与现代黑猩猩与倭黑猩猩(bonobo)有着共同的祖先,约6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从那个源头进化而来。Pickford和Senut宣称,奥罗林—图根人类似于南方古猿,是两足行走的原始人,能以树为家。它有珐琅质很厚的方形小臼齿,很像现代人类的臼齿,而不像南方古猿。地猿始祖种的臼齿有440万年的历史,是原始人类化石中第二个最古老的,可是珐琅质却较薄。(注:M.Pickford and B.Senut,Contexte Geologique et Faunigue des Restes d'Hominides du Miocene Superieur de Lukeino,Kenya.Compte Rendus de l' Academic des Sciences-Serie IIa-Sciences de la Terre et des Planetes,332.2 (2001),pp.145-152.)假如Senut和Pickford的说法是正确的,将对原始人属种的概念构成许多挑战。2001年夏天,Y.Haile-Selassie描述了在埃塞俄比亚新出土的一组约520-580万年前的骨化石。他宣称这些骨头来自一种两足行走的原始人,属于地猿始祖种下的一个亚种,取名为地猿属始祖种卡达巴亚种(Ardipithecus ramidus kaddapa)。化石的颅下和牙齿方面的特征表明,这种原始人在物种史上接近于黑猩猩与原始人类的共同祖先。(注:Y.Hail-Selassie,Late Miocene Hominids from the Middle Awash,Ethiopia.Nature,412(2001),pp.178-180.)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是,奥罗林—图根人和地猿始祖种卡达巴亚种看来都生活在森林或林地,而不是草原。如果可以确定他们确实是两足行走,那么以往的假说,即两足行走的原始人之出现乃是东非大裂谷形成后所引发的气候变迁所致,便不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