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鸿魁(1945-),男,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所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 语言文学所,山东 济南 250002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甩”、“摔”是同词分化字形,考察两字的意义关联,其语义核心是利用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处置事物。考察元曲和聊斋俚曲,并参照有入声韵、有入声调和无入声三类现代方言读音,可证“摔”一词的读音跟“蟀”一样来自入声,《方言调查字表》的[摔]的音韵地位应当修正。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1-0117-05

      翻开《古今字音对照手册》88页,加方括号的字特别多,如:拽、扎、揣、摔、甩、舀。《方言调查字表》“摔”字在21页跟“衰”同一格中,属“止摄合口三等脂韵审母平声”,“摔”字仍然加了方括号。上述其他字未收。这说明现代方言中许多常用字(词)在古音中的“音韵地位”并不明确,这给我们总结方音演变规律带来一些麻烦。所以在方言调查中对常用词“有音无字”现象的记录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试图通过“甩”、“摔”、“蟀”等字的考察来说明这种重要性。

      一 “甩”本来写作“摔”

      “甩”字出现很晚,大约是20世纪初期的事。《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所引最早书证是《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瘦子说着,甩了外面的僧衣,交给秃子。”其余都是五四以后的白话小说了。而《儿女英雄传》的最早版本是光绪庚辰(1880)蜚英馆本,流行的版本也大多是五四以后的。我们不知道《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编者用的是什么版本。

      “甩”字见于字书,最早应该是宛平王璞写成于1909年(宣统二年),出版于1913年(民国二年)的《京音字汇》。这部加注威妥玛式罗马字母拼法的字书,187页“shuai”“上声”有“甩,此字不见于字典,俗字也,义同摔。”同页“上平”则有“摔,手部。弃于地也。如俗‘摔坏’、‘摔碎’是也;又俗话‘摔下来’,作‘跌’字解。又,上声,如俗话‘摔手’、‘摔开’是也。”由字音字义可见,“甩”是“摔”的分化字,即上声“摔”的俗写,此前并不见于字书。

      直到清朝初年,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中,“甩”这个词是只写作“摔”的,这里的“摔”读上声。下面是《汉语大词典》的引例(次序号是笔者加的)。

      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说罢,书生飘然而去,寄华扯住不放,被他用袍袖一摔,闪得一跌。”

      ②《镜花缘》第三七回:“唐敖措手不及,连忙摔脱恶犬,将身一纵,撺上高墙。”

      ③《红楼梦》第六六回:“柳湘莲不舍,连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④第八三回:“你还是我的丫头,问你一句话,你就和我摔脸子,说塞话。”

      ⑤第一一七回:“那宝玉虽是个男人,用力摔打,怎奈两个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难脱身。”

      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虽然未见得都做了札费,然而格外多赏些,摔阔牌子,也是他们旗人的常事。”

      《汉语大字典》除同引有②④⑥三例外,另有一例“摆脱”义的书证。⑦《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张姑娘早已明白,只得摔手要走,怎奈被何小姐拉住手,再摔不脱。”不过据我们查证,这例句中的两个“摔”字都写作“挣”,可能是编者另有版本。但《汉语大字典》还有一例“摆动”义的例句:⑧“鱼摔着尾巴”,未注出处。

      最近,我们翻看黎锦熙主编的《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商务印书馆1949年),313页:在“ㄕㄨㄞSHUAI”“阴平”下有:“摔①谓弃物于地。②谓摆脱之。”“上声”下有:“甩,树爱切○①抛弃。②抡,摆,如言甩尾巴。”《汉语大字典》的“鱼摔着尾巴”也许是据此而造设的。《增订注释国音常用字汇》的体例允许这样做,《汉语大字典》不该如此,特别是“摔”字一形当“摆动”义用,应该比“摆脱”义更晚出,目前似乎还没有较早的书证。

      至于“摔手”,我们倒是可以补充一个更确凿、时间也更早的例证。万历丁巳本《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24页上11行:“赵先生道:‘自古毒药苦口利于病,若早得摔手伶俐,强如只顾牵经。’”

      从词义用法上看,这里的“摔”就是现在读上声调的“甩”。

      二 “摔”字近代在无入声方言中读什么调

      “摔”字出现也很晚,最早的书证出自元曲,如:《李逵负荆》一折:“盛酒翁摔做碎瓷瓯。”《秋胡戏妻》二折:“你只待敦葫芦摔马瓢哩!”《独角牛》一折:“这孩儿不肯做庄农生活,则待要刺枪弄棒,学拳摔交。”但是这几例中的“摔”依照现代方言都应读作阴平调。

      因为汉字是不能明确表音的,而“摔”字,广韵、集韵未收,现代方言又多读阴平调,所以几乎现有的辞书都把上述书证中的“摔”字归入阴平调。

      《汉语大词典》注有上声一读,仅限于“摔2手”一词。李劫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明天一早,给我喊一乘轿子,多喊两个摔手。”注释为:摔手,方言。定额以外备替换的轿夫。

      恰巧万历丁巳本《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11页上3行也有一例:“头道过毕,又是二道摔手,摔手过后,两边雁翎排列二十名青衣缉捕。……十对青衣后面,轿是八抬八簇肩舆明轿。”这似乎可以间接证明,明清时代的“摔”读上声,或至少有一读为上声。

      又《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8页下11行:“也不知怎的一个大摔瓜长淫妇,乔模乔样。”据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摔瓜,对办事草率、举止轻浮,言行不稳重的人的恶称,犹今方言俗语中的‘甩货’。今徐州方言有‘甩瓜’、‘甩了呱唧的’等说法。”(692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