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通讯地址:100732北京建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语法化与仪式化”、“形式学派的语法化研究”、“语法化与语言接触”以及“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五个方面,介绍近10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4)01-0018-7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研究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称为“语法化理论”或者“语法化学说”。本文拟综述近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

      一、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是近几年语法化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它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假设,指语法化的演变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特定方向进行。比如在下面的演变序列中,若一个形态-句法演变只是按照由左向右的方向进行,我们就说这个演变是单向性的,或者说是不可逆的。反之则是单向性的反例。

      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零形式)(Hopper & Traugott 1993)

      语法化的单向性首先由Givón(1975:95)明确提出并作出解释,此后一直被认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向性问题的争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Newmeyer(1998)引起并由Lightfoot(1999,2002)以及Janda(2001)和Joseph(2001)等学者所推动的。Newmeyer(1998)专门有一章叫做“解构语法化”,列举了大量所谓单向性反例,以否认单向性的存在。不仅如此,Newmeyer甚至宣称“根本没有语法化这样的东西”。Lightfoot(1999)则指责单向性研究本质上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东山再起。此后,《语言科学》(Language Sciences)专刊(2001,23.2-3)整整一期致力于否定单向性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反对单向性的各种理论和经验证据。此外,支持或同情上述观点的文章在最近三四年也相继发表,例如Beths(1999)、Lass(2000)、Fitzmaurice(2000)、Geurts(2000a,2000b)、Kim(2001)以及van der Auwera(2002)等。

      另一方面,Haspelmath(1999a,1999b,2002)、Traugott(2001a,2002)以及Heine(2002)、Heine & Kuteva(2002)等学者力主单向性的有效性,对Newmeyer等学者的观点和论据作了有力的辩驳。目前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1)语法化演变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而非绝对的原则;2)单向性假设显示出形态-句法演变的普遍制约,是对人类语言演变共性的一种概括,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语法化与仪式化:语法化的频率条件和重复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语法化研究的学者普遍将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参看Traugott & Heine 1991a;Hopper & Traugott 1993;Traugott 1996a;Krug 1998;Bybee & Scheibman 1999;Haspelmath 1999a,2000,2001;Fischer et al.2000;Bybee 2001b等)。Haspelmath(2001)从语言演变的共性角度将语法化的频率条件概括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语言项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的频度造成的。为什么重复会导致一个语言项发生语法化?Haiman(1994)从心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此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解释。Haiman认为,像人类所有的建制(institutions)一样,人类语言也在使用中发生变化,特别是语法由于话语在时间中不断重复而发生变化。Haiman用“仪式化”(ritualization)来概括由重复导致的三个相关的演变过程:(1)“适应”(habituation)、(2)“解放”(emancipation)和(3)“自动化”(automatization)。“适应”、“自动化”和“解放”分别是心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机制。在“适应”过程中,刺激(stimulus)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在人类语言中“适应”不仅体现在问候语和套话(clichés)的形成上,通常也表现在语法化过程中:重复可以导致形式发生弱化,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重复的另一个后果是“自动化”。Haiman认为自动化可能是双层组构(double articulation)的重要来源,在双层组构中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或语素)由若干更小的无意义的单位组成。由于无意义的单位是原来有意义的单位经过“语素>词缀>音位”这种连续演变之后留下的残迹(remnants),所以重复不仅体现在语法化早期阶段和最后阶段,同时也表现在双重组构本身的来源上。“解放”指的是一个工具性行为变得跟它原来的主要动机相分离,从而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并进一步获得意义,变成一个符号。Haiman指出,不仅其他物种的很多信递行为来源于原本非信递行为的“仪式化”,人类语言的各种现象也是在“解放”过程中获得其来源的。比如音位化(phonologization)、重音和语调的仪式化以及固定语调模式的产生等。不仅如此,Haiman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从工具性功能中解放出来的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