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佛经语料年代的语言学考察

——以《大方便佛报恩经》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一新(1957-),男,浙江黄岩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大藏经题署“失译,附《后汉录》”。学者通常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用,值得商榷。本文尝试从语法(判断句、被动句和疑问句)、词汇(一般语词和“~切”式复音词)的某些角度,对其翻译年代进行推定。本文认为,《大方便佛报恩经》所反映的语法词汇面貌与可靠的东汉译经不同,应该是魏晋以后的译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3)03-0077-07

      《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归于“失译杂经录”,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题署失译,隋唐经录如《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题署为后汉失译(附“后汉录”)。(注:关于《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历代佛经目录问题,史光辉(2001)有详考,请参看。)学者经常引用此经,把它作为东汉的语料来用。然则此经究竟是否东汉时人所译,颇有值得怀疑之处。笔者曾在《〈大方便佛报恩经〉语汇研究》(见方一新2001)一文中对其翻译年代问题提出怀疑,有所考订;友生史光辉博士也写过《〈大方便佛报恩经〉翻译时代考》(见史光辉2001),从文献著录、词汇、语法等方面对该经的翻译年代作了考辨,证据充分,结论可信。对《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年代问题,笔者始终很感兴趣,一向比较留意;近来又有若干发现,或许对考定该经的翻译年代有些帮助。故不揣梼昧,尝试从语法、词汇的某些角度,对其翻译年代进行推定,权且当作《〈大方便佛报恩经〉语汇研究》的续篇。(注:本文所引据的《大方便佛报恩经》系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该经在第三卷。)管窥蠡测,未必有当,敬请方家教正。

       壹、语法方面

      一、判断句

      判断词“是”的起源问题,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先生讨论过,现在基本认同“是字句”可上溯至战国,汉代已有较多的例子。参看唐钰明(1992)、汪维辉(1998)。

      尽管系词“是”在汉代特别是东汉使用已经较为普遍,但东汉时否定式则相对罕见,汪维辉(1998)曾经举过三个(凡四见)“不是”的例子:“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禅行法想经,15/181/c)“为不是大佑人者,是以若欲往诣佛师友者。”(法镜经,12/21/b)“其法不是弊魔及魔天之所灭,亦不是天中天弟子所灭。”(阿閦佛国经,11/761/b)

      和“不是”相似的有“非是”,我们调查了早期佛典“非是”的用例。发现在30部东汉译经中,(注:这30种东汉译经是: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佛说人本欲生经》、《一切流摄守因经》、《四谛经》、《本相猗致经》、《是法非法经》、《漏分布经》、《普法义经》、《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八正道经》、《七处三观经》、《九横经》、《大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禅行法想经》、《道地经》、《佛说法受尘经》,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阿閦佛国经》、《佛说遗日摩尼宝经》、《般舟三昧经》(两种)、《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佛说阿阇世王经》、《佛说内藏百宝经》,昙果、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康孟详、昙果译《中本起经》,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只有少数几个例子:“须菩提白佛言:泥洹是限,非是诸法。”(《道行般若经》卷六,8/456/a)“父母言:是故正道,可从是行。其子言:非是正道。”(《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下,15/403/a)(注:另外,还见到一个疑似的例子:“亦无是我所,亦非是我所。”(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从魏晋开始,用例渐多,而《大方便佛报恩经》等几部有问题佛经(加*号)的出现次数比东汉译经要多,详下表:

      

      因此,从“是”字判断句的否定形式“非是”看,从东汉至魏晋至南北朝,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早期用例很少,至南北朝、隋代,则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而《大方便佛报恩经》、《兴起行经》的出现次数和三国西晋时期的译经相近。

      二、被动句

      《大方便佛报恩经》的被动句凡38例,共有七种形式,都有介词、助动词作为区别标志,即:①为……V;②为……所V;③……所V;④为……之所V;⑤……之所V;⑥见V;⑦被V。

      (一)为……V,这是上古汉语被动句式的沿用。

      该经共出现“为”410次,其中“为RV”式被动句1例:

      爱欲所缠故,无智为世迷。(卷五,3/148/c)

      (二)为……所V,这也是上古汉语典型被动句,早见于先秦文献。《大方便佛报恩经》共10例,如:

      为人所恭敬爱念故,其心欢喜。(卷二,3/131/a)

      如我为王贼、水火、县官所逼,若系若闭,心生愁毒。(卷二,3/131/b)

      今我此身若为此毒龙所害者,汝等一切众生皆当失大利益。(卷四,3/144/c)

      (三)……所V,产生于汉代,《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凡17例,如:

      正欲前进,饥渴所逼,命在呼噏。(卷一,3/129/a)

      王是智人,而于今日如似颠狂,鬼魅所著耶?(卷二,3/133/c)

      覆心重故,爱水所没。(卷五,3/153/b)

      从其用例来看,似乎有省去“为”而刻意组成四字句的情形。

      (四)为……之所V,这是汉魏时期习见的被动句式,(注:据唐钰明(1987)研究,此被动式“在战国末期就已崭露头角了”。但用例很少。另参看吴金华(1985)。)本经出现4例,如:

      气力羸惙,还堕井底,为诸毒蛇之所唼食。(卷二,3/132/a)

      具知太子为弟恶友之所危害,夺取宝珠,苦恼无量。(卷四,3/146/c)

      (五)……之所V,产生于汉魏,经中凡4例,如:

      念念无常,五盖十缠之所覆蔽。(卷一,3/127/c)

      辩才说法有妙音声,多人所识,刹利婆罗门之所供养。(卷三,3/141/c-142/a)

      (六)见V(见字句),源自于汉代。

      该经共出现“见”200次,其中用于被动句的有1例:

      向者乞食,道逢六师徒党萨遮尼干,见毁骂辱。(卷一,3/124/c)

      (七)被V(被字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