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3)05-0097-14 语言的相互接触,是语言之间,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语言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对语言造成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影响。积极的影响是,通过同其他语言的接触,吸收进新的成分和表现形式,与固有的系统融为一体,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使自身系统的表现手段得到更新和扩展,从而深化语言的内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社会功能,促进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消极的影响是,由于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关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弱势地位,语言内部的结构特点受到大量外来成分的严重侵蚀,自身的结构规律被破坏,固有的词汇和表现形式被急剧异化或完全取代,造成系统紊乱,表现形式趋于贫乏。同时在实际使用中一种语言由于其他语言的遏制,使用范围缩小,使用人数减少,社会功能弱化。结构系统和社会功能这两方面的衰变,导致语言日趋退化,最终出现生存的危机。 语言接触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并非仅仅由语言自身的情况所决定,更多的制约因素来自于深广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同语言群体的人口数量、居住地域、分布状况、经济条件、文化基础、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之间的融合渐趋深入,由于语言接触而导致的弱势语言衰变现象越来越普遍,正在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中国境内毕苏语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以毕苏语近十年的变化为实例进行剖析,以求对当前语言关系总体格局下发生的接触性衰变现象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1 语言接触性衰变的普遍规律 毕苏语是一种跨境语言,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交界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南部彝语支。说这种语言的族群长期来在崇山峻岭中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境内的毕苏语群体分别定居于思茅地区的三个县和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居住在思茅地区的被称为“老缅”,约有5000多人;居住在勐海县的被称为“老品”,大约800人。老缅话和老品话可以互通,但语音和词汇有程度不等的差异,是两个不同的土语。 由于使用人数不多并且居住分散,毕苏语长期处于其他语言的包围之中,同拉祜语、傣语、哈尼语、汉语等语言形成了密切的接触关系。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封闭状况的改变、经济建设的发展、贸易活动的增多、教育程度的提高,毕苏人同外界的交往大大增强,本族语在强势语言的影响下,使用人口不断减少,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使用功能日益弱化,语言系统中外来成分剧增,固有特征消失,结构规律异化,语言面貌发生了明显的衰变。 功能性和系统性是语言的两个基本性质,语言的接触性衰变必然引起使用功能和结构系统这两个方面的变异,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来看毕苏语近十年来的情况。 1.1 语言使用 毕苏人分散居住在四个县的十来个乡,同拉祜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混杂而居。其中老缅人分布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八个乡的部分村寨,绝大部分与拉祜族或哈尼族同寨而居,由于与外族通婚,一些原来老缅人聚居的村寨逐渐变成有多种民族成分的杂居村寨,现在仍以老缅人为主的聚居村很少,其中澜沧县境内有3个,孟连县境内有6个。老品人聚居在勐海县勐遮乡的一个大寨子中,周围主要是傣族。 毕苏人的分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使用上的复杂状况,本族语通常只在族群内部通行,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聚居村寨之中和一些杂居村寨的部分家庭之中。在村寨之外的集市等公共场所或者同其他民族交往,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使用当地主要民族的语言,如澜沧、孟连、西盟是拉祜语,勐海是傣语。因此,大多数毕苏人是双语使用者,尤其是杂居村寨的老缅人,绝大多数兼通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外族语言,除本族语之外,依次为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老缅话由于长期来受到使用上的局限,在不少杂居村寨出现了代际传承中断的现象,少年儿童不再学习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本族语而转用拉祜语,致使这些村寨老缅话使用者的平均年龄日益升高,有的村寨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保留本族语。近十年来,随着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明显增强,汉语普及和双语现象的进程显著加快。这一普遍性的趋势对于毕苏语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重要的表现就是现在汉语已经成为毕苏人兼用的一种主要语言,不仅在杂居村寨,就是在纯粹的毕苏人聚居村寨,兼懂汉语的双语人数也大大增加。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澜沧县竹塘乡东主老缅大寨为例,说明近十年来汉语影响在毕苏人中的进展。 澜沧县竹塘乡东主老缅大寨位于澜沧县城所在地勐朗镇北部偏西,距县城17公里,距乡政府13公里,附近有直通县城的214国道。东主老缅大寨是老缅人历史上最早定居的主要聚居地,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语言、习俗和服饰等族群特征,在相距1公里和3公里处分别还有另外两个老缅寨,共同形成一个老缅人重要的聚居点。东主老缅大寨是保持和使用老缅话最好的聚居村之一,在全寨249人中,具有语言能力的241人全部熟练掌握本族语。过去很长时间里,拉祜语是东主老缅大寨的第二语言,但在近十年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兼通汉语的人数大量增加。1993年能懂或能说汉语的只有少数青壮年,2002年大多数青壮年和一些在校的少年儿童,甚至包括部分妇女和老人,都程度不等地掌握了汉语。根据2002年5月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寨的双语人数共200人,占全寨总人数(指有语言能力的人,下同)的82.99%,其中有189人程度不等地兼通汉语,在双语人总数中达到94.5%,总人数中达到78.42%。而通或稍通拉祜语的人数共105人,占双语人数的52.5%,总人数的43.57%。这表明在东主老缅大寨,汉语的影响已经超过拉祜语,成为除本族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对双语人进行逐个调查,更进一步显示出各个年龄段语言使用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按年龄段分类统计的详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