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晓南(1957-),男,湖南平江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南京大学 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古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历来认为宋儒朱熹的诗骚叶音是“乱改字音”,通盘考察朱子著述,证以其他文献,可知朱氏所叶之音都有根据。其根据可归为三:一据实际语音,二据音理推阐,三据文献旧读。由此可以解释诸如“家”叶音姑叶谷又叶各空反之类的特异叶音。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朱熹的叶音。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442(2003)04-0025-11

      一

      1.1 纵观汉语语音史的发展,我们几乎可以说,系统的汉语上古音研究是从对朱熹诗骚叶音批判开始的。明末焦竑、陈第首发其难。焦竑《焦氏笔乘·三·诗无叶音》云:“古韵久不传,学者于毛诗、离骚皆以今音读之,其有不合,则强为之音,曰此叶也。予意不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中说:“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合,于是悉委之叶。”在《屈宋古音义·跋》中云:“夫古声今声必有异也……自唐以来,皆以今声读古之辞赋,一有不谐,则一曰叶;百有不谐,则百曰叶。借叶一字而尽该千百字之变,岂不至易而至简,然而古音亡矣。”在《读诗拙言》中云:“且叶或一二用、三四用多矣。五六用至多矣。蔓衍数十更无一不叶,又胡为者也?”这些批评可隐括为两条:1.“强为之音”,叶音之音与字之本音相差太远;2.“一字而尽该千百字之变”,一字多叶。

      焦陈之说影响深远,后之学人凡批评叶音大致从此二条引伸。如王力说:“《诗经》三百篇是研究古韵的最好的根据,可惜前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正确地利用了《诗经》来研究古韵的。原因是他们并不懂得语言是发展的,缺乏历史观点,以为古音和今音是一致的,不过在做诗时为了押韵的需要,临时改读某些字音罢了。宋人把这种虚构的情况叫做‘叶音’。朱熹在他所著的《诗集传》中大量地应用了叶音。”[1][p119]许世瑛这样说:“朱子诗集传里有很多‘叶韵’,这叶韵的意义是朱子用自己口音去读诗经里的韵脚字,发现有很多韵脚字是不能押韵的;于是照自己口音中可以押韵的音读去读它们,这就叫做叶韵。”[2][p287]

      1.2 假如要问,究竟乱叶音读的字都是哪些呢?上述诸家提出了如下的例证:

      焦竑《焦氏笔乘·三·诗无叶音》:如《驺虞》一虞也,既音牙而叶葭与,又音五红反而叶蓬与;好仇一仇也,既音求而叶鸠与洲,又音渠之反而叶逵。如此则东亦可音西,南亦可音北,上亦可音下,前亦可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几诗皆无正字矣,岂理也哉。

      王力《汉语音韵》:同是一个“家”字,他在《幽风·鸱鸮》、《小雅·常棣》、《我行其野》、《雨无正》、《大雅·绵》都注云叶古胡反,《小雅·采薇》注云叶古乎反,在《召南·行露》注云叶音谷,又云叶各空反,只有《周南·桃夭》、《桧风·隰有苌楚》两个地方未注叶音。大约就是照宋代的读音。这样临时改读是没有理论根据的,特别是叶音谷,叶音各空反,更是荒唐。

      同类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如“来”字叶两个读音,一叶陵之反,读阴声止摄开口三等细音;一叶六直反,读入声职韵三等细音等等。其中尤其是“家”字几乎被近些年讲古音的著作或教材辗转引用,成为叶音的反面典型。

      二

      笔者自1995年以来,为了考察宋代闽音、需要了解闽中文士而泛览《朱子大全》,偶尔发现作为经学家、理学家的朱子居然在著作中记述了宋代的闽音,由此推想叶音中极可能包含闽音。于是决定尽可能全面阅读朱子留下来的所有著述,并泛览相关文献,如吴棫《韵补》、王质《诗总闻》、杨简《慈湖诗传》、王观国《学林》、袁文《瓮牖闲评》、项安世《项氏家说》、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等等数十种,搜寻朱子叶音中之闽音,同时掌握了大量的能说明其叶音语音依据的材料。从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朱熹评说吴棫叶音“他皆有据”的话同样适用于他自己。也就是说,朱熹的诗骚叶音都是有语音上或音理上、文献上的根据的。找到这些根据就能顺利地回答朱熹为什么要给家字叶平、入声两读而又给虞字叶阴、阳声两读了。试述之于后。

      2.1 实际语音的根据

      尽管朱熹自己并没作出说明,但现代研究者几乎都认为朱熹叶音反映了宋代实际语音。如王力先生说:“叶音说是错误的,陈第已经批判了它。但是朱熹所用的反切反映了南宋时代的语音系统,是我们研究语音史的重要资料。他的反切并没有依照《切韵》《唐韵》或《广韵》;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朱熹反切才真正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3][p257]许世瑛也说:“用叶韵的方法去读诗经固然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但是我们却也可以从这些叶韵中,推测出朱子口中的实际语音现象。”[2][p287]反映了当汉语语音史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近代汉语语音领域时,朱熹叶音所反映的宋代实际语音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肯定这一事实。

      实际语音,当指宋代通语与方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宋代实际语音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即以十八部韵部系统为标志的通语及全国各地的方言。所以朱子根据宋代实际语音叶韵就有通语与方言两个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