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专-0012-05 一 量词在汉语史中是一个产生得比较晚的词类,一般的看法是: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使用得很少,所以,也就还没有真正独立为一个词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迅速发展起来,从数量到用法,都有了质的突破,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才真正成熟起来。事实究竟怎样呢?通过对《诗经》中量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楚的看法。 不容讳言,《诗经》中的量词还很不发达,尤其是动量词,几乎没有出现。在表示事物的数量时,大多采用的是“数词+名词”的形式(也有数词直接充当句子成分的的情况)。如: 1.游于北园,四马既闲。(《秦风,驷
》) 2.龙旗乘祀,六辔耳耳。(《鲁颂·閟宫》) 3.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郑风·清人》) 4.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周颂·良耜》) 5.我生之后,逢此百忧。(《王风·兔爰》) 6.笃公刘,逝彼百泉。(《大雅·公刘》) 7.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小雅·采芑》) 8.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 9.羔裘晏兮,三英粲兮。(《郑风·羔裘》) 10.维此奄息,百夫之特。(《秦风·黄鸟》) 为什么判断上述各例中被数词限定的词均为名词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汉唐人的注疏中得到证明。如郑玄对例1“游于北园,四马既闲”的解释是“游于北园之时则已习其四种之马”,孔颖达的解释是“四种之马既已闲习之矣”。虽然两人对全句的理解不甚一致,但对于“四马”的解说却是一致的:都是用“四种之马”解“四马”,加了量词“种”,可见“马”是名词。分析上述各例,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例证:“二矛重英”的孔疏是“其车之上建两种之矛”——用“两种之矛”解“二矛”,加了量词“种”;“方叔莅止”的郑笺是“方叔临视此戎车三千乘”,孔颍达的疏曰:“其车众之多,中有三千乘矣”——用“戎车三千乘”来解“其车三千”,加了量词“乘”;“一苇杭之”的孔疏曰:“一苇者,谓一束也,非一根苇也”——将“一苇”解释为“一束(苇)”,而且进一步告诉读者“非一根苇也”,这就充分证明了“一苇”的“苇”不是量词;“三英粲兮”的疏是“其人有三种英俊之德”,从而证明诗中所缺的正是“英”(英俊之德)的量词“种”……这些古人的注疏不但证明了上述各诗句中数词后面的词是名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量词的发展:《诗经》时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语法形式,到了后代,特别是中古以后,已经被“数词+量词+名词”的语法形式所代替。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汉语中的“数量名”结构,在《诗经》中是经常以“数+名”(或“名+数”)的形式出现的。 在《诗经》中,数词直接修饰的名物涉及方方面面,除了时间、空间之外,还包括天文地理、人物神祈、动物植物、房屋建筑、衣饰用品以及某些抽象的概念——福禄寿祗、礼仪忧思等等。其中,一些“数+名”的短语不仅在《诗经》中应用得十分普遍,而且还成为了一种较为固定的结构流传至今如“百川”、“万福”、“百礼”、“百谷”等等。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在先秦时期,或是在《诗经》中没有量词,恰恰相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诗经》中的确出现了一些货真价实的量词,其使用方法也与后代并无二致,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二 如前所述,《诗经》中经常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方法来称量事物,但这不等于说《诗经》中没有量词,恰恰相反,《诗经》不仅出现了量词,而且这些量词所涉及的名物已经比较广泛。我们知道,根据称量事物的数目的不同,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两类。这两种量词在《诗经》中都可以找到。 在个体量词中,有一些是我们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看到的专用量词: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魏风·硕鼠》)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矜》) 3.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豳风·东山》) 4.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大雅·桑柔》) 5.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魏风·十亩之间》) 6.椒聊之实,番衍盈升。(《唐风·椒聊》) 这里有表示时间的词,如“年”、“月”、“日”;也有表示度量衡单位的词,如“里”、“亩”、“升”等。这些量词从古至今都属于专用范围之内,在先秦的其他典籍中也经常使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在《诗经》中一些由数词组成的短语,甚至不具备数词的短语中,出现了个体量词。从语法功能上分析,这些词都具备了量词的特质,而且同现代汉语量词一样,在意义及使用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取向。 根据这些短语的结构,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以上出自《魏风·伐檀》) 3.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大雅·江汉》) 4.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小雅·白驹》) 5.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召南·羔羊》) 6.羔羊之皮,素丝五緎。(《召南·羔羊》) 7.羔羊之皮,素丝五縂。(《召南·羔羊》) 8.似续妣祖,筑室百堵。(《小雅·斯干》) 9.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小雅·采绿》) 10.终朝采绿,不盈一襜。(《小雅·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