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考证说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福堂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方言

内容提要:

本字问题是因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考证要从音义两方面入手,结合文献材料来进行。词语音义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复杂,为此考证工作还要借助其他某些原则和方法。比如语音方面,要注意通过与不同方言的比较寻找本字,在白读音和早期时间层次中寻找本字,用音变规律解释本字的特殊音值等。词义方面,要注意词语意义的转化,词类的转化,以及某些本字词义脱离基本意义范围的变化等。本字考证难度大,又加历史文献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考证工作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字号:

      壹 方言本字问题

      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并有特定的字形。但语言在经历长期的演变,特别是在分化为不同方言的过程中,词的音义可能发生变化,字形也有可能改变,从而使词和字形失去联系。于是有的词变得不知道该用什么字来书写,或者即使有一个字形,也不知是否正确。

      因此方言中存在本字的问题。词语因自身音义变化失去字形无法书写而产生本字问题,是因为字音如果变得和古代音韵地位相同的其他字不同,或意义有了变化,人们就可能会以为它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字。因字形改变无法与字音对应而产生的本字问题,则往往和词汇历史演变中新陈代谢的现象有关。可能口语中仍然使用该词,但书面上已经不再使用,无法书写出来。也可能虽然口语中使用此词,书面上已用彼字,二者语音上不能对应,出现训读字。

      本字问题应当是方言经历长期发展变化以后才出现的。因此这一问题在早期的文献中很少提及,到近代才多有讨论。清代的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考证来解决。如翟灏《通俗编》、钱大听《恒言录》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例如《通俗编》:“銲:……此字本音翰,今转呼若汉,俗人不考,遂借熯字用之。”《恒言录》:“赛:赛本祭名,今世乡社赛神,以丰俭较胜负,因以赛为争胜之义。”晚近章太炎、黄侃还有本字考证的专书。章太炎并提出了考证的原则和方法,如“察其声音条贯”,“推见本始”,以见“今之殊言不违姬汉”,即根据语音变化的规律在文献中寻找本字。如章太炎《新方言》:“我,施身自谓也。羲从我声,故我音转如儀。我转为吾。吾亦音牙。……又转为卬。……今徽州及江浙音言吾如牙,亦字卬也,俗用俺字为之。”“《释名》:‘长妇少妇,或曰先后。’今山西太原以南兄弟妇称先后。”又如黄侃《蕲春语》:“《说文》:‘固,四塞出’,‘锢,铸塞也’。俗字为‘箍’。《广韵》‘箍’,‘以篾束物’,古胡切。今世通语有此,但多读苦胡切。”“《说文》:‘蓑,草雨衣也。’由衰而转,后出字作傘(伞)。”同类的著作,稍后还有杨树达《长沙方言考》、刘颐《楚语拾遗》等。这些著作材料丰富,征引广博,但考证还不能都称谨严。而且以“一声之转”解释方言词语和本字的语音差别,也时有过宽之处。

      音韵历史研究的深入使人们对汉语语音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有了科学而直观的认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又让人们看到汉语语音变化的规律性和多样性。这使方言本字考证的视野趋于开阔,方法趋于严密。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新原则和新方法,比如考求本字要根据语音的古今对应关系(施文涛),要注意借助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黄典诚),要区别方言语音系统中的文白异读(李荣)和时间层次(梅祖麟)等,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比如施文涛《宁波方言本字考》,李荣《吴语本字举例》、《考本字甘苦》及对“臺风”、“捐”、“尔”等词语的考证,罗杰瑞《闽语里的“治”字》,黄典诚《闽语“人”字的本字》,张惠英《吴语劄记》,等等。这些文章以分析说明和材料引证见长,显示出本字考证工作的迅速进展。

      贰 方言本字考证的一般方法

      既然本字问题的产生主要是词语音义变化导致与字形脱离的结果,同时也有因字形改变而出现的问题,本字考证就是要设法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考证工作一般要结合音义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音义两方面都必须符合,还要尽可能利用文献材料作为证明。下面以“伏”、“倒”、“薸”等词为例来说明。

      伏 苏州话“孵~小鸡”说。就字音看,苏州话韵母u主要来自遇摄模韵帮组(如“布普蒲”)、虞韵非组(如“夫赴附”)和流摄尤韵非组(如“副妇”),声母b主要来自併母(如“婆盆薄”)。而“孵”,《广韵》芳无切,敷母虞韵平声,与韵母相符,声母声调不合。因此“孵”不可能是的本字。结合音义两方面来看,“伏”有可能是本字。“伏”,《广韵》“鸟菢子”,扶富切,奉母宥韵去声。“伏”与词义相合,韵母和声调相合,只有声母似乎不合。不过苏州话声母b也有来自个别保持重唇读音的奉母字(如“服防”)的。因此“伏”的反切与音实际上是相符的。“伏”作孵讲很早见于文献。如《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汉书·五行志》:“雌鸡伏子”,都为孵卵义。而《淮南子·说林》:“乳狗之噬虎也,伏鸡之搏狸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颜氏家训》所载古乐府《百里奚词》:“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其中“伏”作定语用,也与现在苏州话的“老伏鸡”相同。由此判断,苏州话这个的本字就是“伏”。

相关文章: